昨晚去接A宝,老师说今天批评他了。起因大约是:小朋友们准备在一个池子里钓小鱼,A宝期间等得似乎有点着急,拿着钓鱼竿使劲地在池子里搅。老师发现后严厉地叫了他的名字,还没说别的话,A宝就开始假模假式地哭,边哭边说:
“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老师也奇怪:我这还没说什么呢。就问他:“你以后再也不哪样儿了?”
“我也不知道。”
A宝从老师喊他名字的语气中听出:我犯错误了。但他又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只是下意识地开始自我保护。
他为犯错误而羞愧。
听上去,因为犯错误而羞愧是一件好事儿。但A宝对可能犯了错误的反应,不是询问老师“怎么了?”“哪里不对?”“为什么?”,而是在基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就开始试图讨好老师,希冀可以躲过批评。
在这件事情上,A宝决定变成一个“讨好者”,用他的自尊去换取老师的放过。
细思极恐。
我回想了一下A宝上一次,也是第一次,说“我再也不这样了”的情形。
具体原因已经记不清,但当时他情绪失控,哭闹不止。我没有控制住自己,对他喊叫着讲道理,问他“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了”。他知道我真的生气了,害怕起来,努力憋着自己的情绪,告诉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听他这么说,我以为他真的明白自己错了,错在哪里。抱着他,我以为事情过去了。
可是没过一分钟,他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开始哭闹。我还没调整好的情绪又被唤醒,扯着嗓子吼他:“你不是说再也不这样了吗?那你现在在干嘛?话是随便说的吗?......”A宝再一次强憋着自己的眼泪,努力跟我说:“妈妈,我再也不这样了。”
这种状况反复了至少两次。
现在细细想来,A宝当时可能根本就没完全理解妈妈为什么发火了,他只是感觉到:只要说“我不这样了”,妈妈就不会再生气。他后面的反复并不是说到做不到,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他自责和羞愧,甚至不是因为犯错误本身,而是因为我的责难。
这样的错误,犯一次就够了。一个“讨好者”,怎么可能发展出有价值的人生技能?
有意无意地,我们的很多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和羞愧”之上的。而孩子犯错误对很多大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让孩子害怕和羞愧”的机会。
“你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啊。”
“闭嘴,自己犯的错误还有脸哭。”
“不是说过了吗?为什么总是这样?”
......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犯错误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可偏偏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犯错。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的父母打骂、训斥你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往往,你的反应会是:我怎么这么笨!或者会是:我以后再也不做了!这两种态度是否能帮助你持续进步,实现有价值的自我提升?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要自己学会、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也许我们应该这样说:“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当我们不再负面地看待犯错误,而是把犯错误看作是一次学习机会,我们才会停止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决定(灰心,觉得自己无能,进而为自己辩解,逃避等),而是更愿意承担责任,并进一步尝试解决和改善。而当孩子们有承担责任的榜样时,他们就会学着承担责任。
其实,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教育者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
当孩子在别人家吃完东西随手乱放垃圾时,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总顺手就帮他把垃圾丢掉了?
当孩子玩完玩具就拍屁股走人时,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从没要求他玩完玩具物归原处?
当孩子动手抢别人东西时,先问问自己:我对他是不是从来就是有求必应?
当孩子有任何不良行为时,都先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让他变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