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长短经》又称《长短要术》或《儒门经济长短经》,是一部智谋奇书。它主要讲述了帝王权谋和治国之道。一些人将它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其为"小《资治通鉴》",也有人称之为《反经》。这本书由唐代学者赵蕤编写。赵蕤是唐代杰出的纵横家,并且因为创作《长短经》而显名于世。《长短经》在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中备受推崇,被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资料。《长短经》的详细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阅读。
陈寿称赞刘备宽容坚毅、了解人才并且善于待人接物,具有高祖的风范和英雄的气度。不过,在机智、权变和谋略方面,他比不上曹操。然而,刘备多次遭受挫折但从不屈服,并且最终没有成为手下败将,或许是因为他度量大,不容自己受到侵害,不仅要争夺利益,而且要避免害处。有句话说:“一只山泉里没有两只蛟龙;一只栖息地里没有两只雄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地位和权力均等,就一定不会容纳另一个和自己同样的人。曹操想安排刘备定居在邺城,与袁绍联合,这真是太不明智了!
袁绍作为盟主,脸上有傲慢之色,陈留太守张邈正言厉色地责备他。袁绍命令曹操杀掉张邈,但曹操不从。因此张邈心里不安。等到曹操向东去攻打陶谦时,他命令部将陈宫率领军队驻扎在东郡。陈宫于是劝说张邈:“现在天下分崩离析,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您拥有十万大军,处在四面受敌的地理位置上,稍加安抚,您的军队就可以成为一支英雄之师,但如果反过来受制于别人,不是太不明智了吗?现在曹军东征,后方空虚。吕布是个英勇的壮士,以前没有过什么败绩。您可以迎接吕布,共同在兖州牧守备,观察天下形势的发展,等待时局的转变,这也是一个纵横天下的大好时机。”张邈听从了他的话而背叛了曹操。
钟会、邓艾攻破蜀国后,蜀主刘禅投降。钟会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用囚车把邓艾送往京城。此时,钟会心怀不轨,对蜀国降将姜维等大加笼络。姜维见此情形,便知道钟会有异志,便用计劝说钟会:“自从你从淮南出兵以来,谋划决策从无失误,晋朝的昌盛全仗了你。但现在你平定蜀国后,威德震动世界,百姓都认为你立下了盖世奇功,但你的君主却因此而对你产生了猜忌之心,你打算怎样回去呢?韩信在天下混乱时没有背叛汉朝,但他在天下太平之后却遭人猜忌而被杀;大夫文种没有听从范蠡在五湖隐居的建议,结果也伏剑自杀而死。这些都是聪明人干的事吗?这些只是由于利害得失的矛盾变化造成的。如今你已经立下了大功,已经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因此你不仿效陶朱公泛舟湖上、隐居山林而颐养天年呢?”钟会说:“你的话太深奥了,我无法做到。而且现在的情况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一步。”姜维说:“至于其它的事那就在你的智力范围之内了,用不着我来细谈。”于是二人交情甚好,亲密无间。后来,钟会反叛,姜维要把他推上帝王之位,钟会便声称自己已经是益州牧,率领众叛乱将士谋反。结果被魏国将士所杀,姜维也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张华外任镇守地方长官时,被征召入京担任尚书一职。冯紞非常忌恨他,在侍奉皇帝时,从容谈论魏晋故事,便说:“臣下曾认为钟会之所以反叛,主要是由于太祖(司马昭)对他过分奖赏和鼓励所致。”皇帝听后勃然大怒,问道:“你说什么?”冯紞说:“臣下认为善于驾驭马匹的人必定能熟练地掌握六根缰绳的伸缩;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能认真审查并正确运用各种不同的权术和方法。所以汉高祖分封八个诸侯王而宠爱过度而导致诸侯割据纷争;光武帝刘秀抑制并打击功臣而使其能善终。这并非是君上存有仁爱和残暴的区别、臣下有愚蠢和智慧的区别,而是由于抑制和奖赏的方法得当与否所致。钟会的才能有限,而太祖对他的奖赏鼓励过分了,称赞他的谋略过人、声名显赫、授予重权、地位高贵,所以使钟会自认为谋略无遗策、有功不赏、骄傲自大、图谋危害君上。如果太祖能录其小过而节制其大权、用礼法加以约束、用权势加以抑制、纳入法度轨道进行规范的话,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叛逆之心、也不会酿成乱事。”皇帝听后表示赞同。冯紞受到鼓舞接着说:“陛下如果能听取臣下的建议去做,就会防患于未然。”皇帝说:“当今难道还有象钟会那样的吗?”冯紞说:“为陛下出谋划策、担任军政要职的人都在陛下圣明的思虑之中。”皇帝听后默然无语,不久张华就被免去了官职。
晋怀帝时期,辽东太守庞本对东夷校尉李臻、鲜卑的索连和木津等人不满,李臻等人为了报复庞本先动手挑起事端,随后攻击并俘虏了他的手下。当时的大单于慕容廆的长子慕容翰对慕容廆说:“我听说想要获取诸侯的信任和拥护,最好的方式就是勤王。从古至今,但凡有所作为的君王没有不是依靠这个方式成就事业的。如今索连和木津等人横行霸道,我们的军队屡次遭受重创,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难道不比我们刚刚所描述的更严重么?这些家伙表面上打着庞本的旗号,实际上是趁机作乱,辽东已经沦陷了几乎两个世纪,中原地区也兵荒马乱,各州军队多次战败,正是我们发扬正义,建立功业的时刻!单于您应该显示我们辽东的威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揭露索连和木津等人的罪行,然后联合正义之师一起讨伐他们。这样不仅收复了辽东,还可以吞并索连和木津两个部落。在中原朝廷中彰显我们的忠义,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私利。”慕容廆认为慕容翰说得对,于是整顿军队讨伐索连和木津,最终将他们斩首,重新设立辽东郡。
这时的后秦秦王苻生却经常杀害忠良之士,这种情况一度相当严重。权翼于是游说东海王苻坚说:“现在君主昏庸暴虐,百姓们都已经离心离德。有品德的人兴旺发达,没有品德的人就会遭殃。这是天道轮回。”权翼还向苻坚进言道:“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的不测之变,除了您还有谁能站出来?神器(指帝位)很重要,不能让它落入他人之手。我希望您能行商汤、周武王之事(指废昏庸暴虐之君),以顺应民心。”苻坚同意了权翼的建议,让他成为自己的谋主,不久就废黜了苻生,自立为秦王。
这也表明《左传》中所说的圣人通达节义,其次守节,最下者失去节操。仲虺说:只有人天生就有欲望,没有制约就会出现混乱。只有人生而智慧可以适时解决问题。有夏朝的昏庸和暴虐,百姓就像掉进了炭火之中。只有大王不接近女色,不谋求财利,将欲灭亡的君主推翻,拥立应当继位的君主,国家才会昌盛。立有礼仪的君主,废弃昏庸暴虐的君主。尊重天道,永保天命。许芝说:《春秋传》中说:周公为何不到鲁国呢?大概是因为即使有继承先王遗志的君主,也不妨碍圣人接受天命而为王。京房写的《易传》说:君主是国家的栋梁,邪恶的要除去,软弱的要夺取。改朝换代,天命没有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的。人有谋略,有鬼神之谋,百姓也能参与其中。”
照此看来,苻坚自己立身而后废除生硬的法度,这就是圣人通达节义、以天下为己任的体现。
惧诫(下)
广州刺史宋孔熙先有奸诈之才,善于占星望气,他说:“江州分野出天子,上当见弑于骨肉。”意思是江州分野的出天子,上面的人应当被同亲人杀害。当他看到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被囚禁在安城郡时,就想要遵照父亲的遗命,以死来报答恩德。
他鼓动范晔:“先君昔去广州,朝谤纷纭,藉大将军深相救解,得免艰危。曩受遗命,以死报德。今主上昏僻,殆天所弃。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今人情骚动,星文舛错,时至则不可拒,此之谓乎?若顺天人之心,收慕义之士,内连宠戚,外结英豪,潜图构于表里,疾雷奋于肘腋,然后诛除异义,崇奉明圣,因人之望,以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维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谓为何如?”他向范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刘义康的影响力,内外结交英豪,收集慕义之士,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行动,准备诛杀异义者并推奉明圣者成为天子来号令天下。
范晔听后非常惊讶。这段对话说明当时政局的混乱和不稳定。
宋孔熙先再次强调说:“过去毛琢竭尽节义,不被魏武帝所容;张温全心议政,被孙权所驱逐。这两个人都是国家的忠臣,当时的俊杰,难道他们是因为瑕疵暴露,言行玷污,然后才遭受灾祸的吗?都是因为他们廉直劲正,不受邪恶之人的正直所容,而高洁的行为、卓越的节操却无法长期得到容纳。老人家在本朝中的处境,并不比魏武帝和孙权更深远,你在人们中间的雅望,已经超过了毛琢和张温。谗言之人对你侧目而视,这已经是很久了。而和你肩并肩相互争逐竞争,又怎么能够遂心如愿呢?殷铁只说一句话,而刘班就碎首;彭城被斥退之后,徐童却被怀疑。他们难道是父母之仇、万代之怨吗?他们跟踪追击,自然是因为这从幼年时就已经形成了。他们所争夺的又有什么呢?不过是荣名、势利、先后这些而已。到了争夺的最后,他们唯恐陷进去的不够深,发起来的不够早。杀了一百个人,还说没有杀够。这难道是书籍记载的远古的事迹值得让人寒心悼栗的吗!现在你建的是大功,奉的是贤哲,攻难于易,以安易危,把泰山和累卵相比,又有什么难的呢?况且树立圣明之道,是至高的德;自己身享宰相之位,是伟大的事业;接受圣命而幽居,是崇高的名声;与伊尹、周公并肩比迹,是美好的声望。至于至德、大业、鸿名、美号这些方面,夏商周三王的霸主都是要推翻军队、杀掉将领而争着得到的。一天就能得到这些,不也是可以的吗?”范晔听了后就问:“是什么事?”宋孔熙先就说:“老人家奕世清华的门第,却不能够与帝室连姻,国家禽兽相处,老人家可曾对此感到耻辱?”范晔没有家室子女,所以宋孔熙先用这些话来激他。范晔默不作声了,从此两人感情亲密而深厚了,也开始密谋策划了。宋孔熙先专做谋主的角色,事情暴露后都被诛杀了。
裴子野说:“有超群之才的人,一定会想成就一番超越常规的举动;具有与众不同的胸怀的人,必然会留意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假如有人能够按照道理引导他,用好的名声勉励他,所作所为不失去正义,行为不违背礼法,恐怕是很难的吧!像晔等人只有不满现实的情绪,并且图谋专权,炫耀才能而肆意于叛逆,老天爷还没有产生裂缝,而他就要用欲望去干扰时局。等到罪行暴露而受到刑罚,父子相对而哭,几代以来的淳朴风气,一朝之间便化为乌有。人们所说的智能却成了给自己带来的灾祸。他们的心理违背正道而且极端凶残狠毒,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周朝的大将军郭荣奉命到隋高祖(隋高祖杨坚当时是定州刺史)的住所,高祖对郭荣说:“我平素喜欢游玩观赏山水,不喜欢繁琐的礼仪,只是因为时势和名分上的需要,我才得到了这个地位。我想以侯爵的身份退休回家,来安度余生,你看怎么样?”郭荣回答说:“现在皇上昏庸无道,人人怀着危惧不安的心情。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能力的人就有可能代替他。明公您的声望高于西伯(指周文王),是全国人民的期望所在,应当顺应形势占据天下,慰问百姓,为什么要效仿小孩子过家家把人推到井里呢!”高祖听后大吃一惊说:“不要乱说,要灭族的。”等高祖做了宰相后,笑着对郭荣说:“以前说的话果然说中了。”后来高祖果然代替了周室。
(议论说:从前武王到商朝都城,准备作战,商纣王的士卒人数众多。武王有些担心,说:“天下人都认为纣王是强大的,我们周国弱小;从人数看,周国不如纣王的士卒多;周国的军队不如纣王的强大,周国还不太稳定,而纣王已经安定了天下。周国只是诸侯国之一,而纣王是天子。用五个弱点的条件去攻击五个强大的条件,怎么能取得成功呢?”太公说:“您不必害怕和担心。所说的强大,是指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所谓人多的方面,是指得到天下的支持;所谓强大的军队,是指能够调遣天下的力量;所谓安定,是指满足天下的欲望;所谓天子,是指能够像父亲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民。这就是所谓的天子。现在我们进攻商朝,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掉暴君。周国虽然人少,但也要除去一个暴君,不是很好吗?”武王听后非常高兴,说:“什么是暴君呢?”太公说:“贪图天下所有人的宝物、钱币、女人、珠宝和彩缎并且占有这些东西不止。又收纳奸邪和残暴的官吏,屠杀没有罪过的百姓,没有一点法制。这就是所说的暴君。”
从上述可以看出,如果有残暴不仁的作为,即使再强大也会失败。所以明智的君主的权势,不在人数多寡。这种情形由来已久了。)
隋高祖去世后葬在太陵。当初,他病重时,用玺书征召汉王杨谅(杨谅当时镇守并州)。杨谅听说隋高祖已死,又流传杨素要篡位的谣言,非常恐惧,以为这是欺骗他的。于是发动军队加强防备,阴谋作乱。他向南袭击蒲州,攻克了该州。司马参军裴文安劝说杨谅道:“用兵的策略贵在拙朴而迅捷,不能求巧妙而延缓。现在太皇(指隋高祖)的棺梓还停在仁寿宫,讨伐叛贼的大军就要东进,移动一下都需要十天半月。如果率领勇猛的骑兵一万,日夜兼程急行军,直指长安,不到十天,那些不满的人就可以授予高官,信任他们并把大任交给他们,让他们与你一起保守京城,则山东的各个州县就不在杨谅的控制之下了。然后大王你则击鼓向西进军,声威震动天下,那么天下就可轻易平定了。”杨谅没有听从裴文安的建议,于是亲自统率大军,驻扎在并州和介州之间。隋文帝听到这些消息后非常恐惧,召见贺若弼商议对策。贺若弼说:“汉王是先帝的儿子、陛下之弟。身居如此重要的位置,担任如此重大的职务,声名威震四海,为天下所仰慕,他的大逆不道已成事实了。他进军的计策有三条:长驱直入函谷关,直逼京师长安,然后西边抗拒朝廷的六军,东边收取山东(函谷关以东),这是上策。如果他在蒲州停留军队,让五千骑兵把守潼关(关中东至关陕之要地),复兴北齐的故境,而占据这并州之地为都城,这是中策。如果他亲临太原(并州治所),只派遣将领前来进犯(蒲州),这是下策。如果他采取下策,就会被我们活捉。”隋文帝说:“你试着为我谋划一下他的下一步吧!他将采用什么计策?”贺若弼回答说:“萧摩诃不过是个败亡之将,根本不足共谋大业。裴文安虽然年轻有贤才,但没有得到重用。剩下的人都属于见识浅薄之辈,他们眷恋妻儿,只求自身安全,(大概)不能远行作乱吧。我料想他必定会派遣军队来攻打蒲州,而他自己则亲临太原。”后来果真如贺若弼所料(杨谅果然派遣大将刘暠领兵攻打蒲州)。于是隋文帝任命杨素为将领,打败了杨谅的军队。
当初,汉王杨谅密谋作乱时,声称要讨伐杨素。司马皇甫诞进谏说:“大隋朝据有天下已经二十多年,百姓安居乐业,难以动摇,这是第一个原因;万民百姓厌恶战乱,渴望安乐,即使舜、禹重生,人们的这种愿望也不会改变,这是第二个原因;太子杨勇聪明英武,名字合乎图谶(即用图像或谜语来预示吉凶),杨素连辅佐他都不配,哪里还敢生什么野心,这是第三个原因;现在诸侯王分别镇守州郡,表里相制约,势单力薄的也不能举事,这是第四个原因。由于这四种稳固的原因,才能镇抚天下,即使想制造祸乱,也没有先例,这是第五个原因。”汉王没有听从皇甫诞的劝告,所以失败了。
从这件事看来,天下没有思乱的民心,即使有吴楚七国那样的人,也不能成事,更何况那些势力微弱的人呢?所以先王要宣扬德音教化,勤勉地体察爱抚百姓的心情,原因就在于此。
隋炀帝亲自率领六军攻打高丽,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造反。李密对杨玄感说:“天子远征辽东,地里与幽州相隔千里,南方有大海的限制,北边有胡人的忧患,中间只有一条路,按理来说极其艰难危险。现在您带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城,直接掐断他的咽喉。前面有高丽,后面无退路,不出十天,你的军粮必定用尽,你只要一挥旗帜召唤,他们自然就会投降,不战而胜,这是上策(又一种说法:如今皇帝的车驾在辽东,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我们派一万多人马速攻临渝关,断绝他的归路,那么不出一个月,敌人的仓库必定耗尽。我们在东边抵抗强敌,西边迫近我方的大军,他们进无可依、退无可据,这样百万的大军就可以消灭了。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关中四面都是山地,是一个天然的宝地,虽然有卫文升这个人,但不足为患。如今如果你带兵进入长安,天子即使回来,也会失去关中的要塞,我们将占据险要的地势面对他们,因此一定会胜利,这是万全之策,是中策(又一种说法:自从皇帝统治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明公您是上将的后代,恩德遍及百姓。长驱直入关中,这是中策)。如果贪图眼前的便利,先到东都洛阳,在坚固的城池前停留军队,那么是胜是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是下策(又一种说法:樊子盖不了解大势,他多施奸计且富有雄心壮志,他占据四面都是山地的宝地修筑城池、储藏兵甲。如果召集其他同僚的军队前来攻击则他们不会来;如果去攻击他们的城池则难以攻下。我方军队只能在坚固的城池前停留、无外援的军队可供调配、攻打洛阳,这是下策)。”然而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物,说:“您的下策对我来说却是上策。”于是他就带兵围攻洛阳。后来杨玄感作战失利,夜晚四散溃逃,被隋军追上并斩杀了他。
杨玄感造反,太白金星进入南斗星座。有谚语说:“太白金星进入南斗,天子应该离开宫殿避开。”因此天下人心惶惶。所以说《三略》中说过:“言论有些夸大。”裴子野说:“那些怪异的左道,用奇特的幻术诳骗,虽然足以蛊惑群众,却不足以取得成功。”现在根据谚语看来,左道确实可以蛊惑群众,所以君王要禁止它。
李密于是逃亡,回去投靠了翟让。
姜太公说:“为天下者取用天下,才能拥有天下,安稳天下者才能长久拥有天下,爱护天下者才能统治天下,行仁政者才能教化天下。”吕氏春秋中说:“厨师调和食物不敢自己先尝尝,所以才能成为厨师。如果厨师调好了食物就自己先尝尝,那就不配当厨师了。称霸天下的君主也是如此。诛杀残暴的君主但不据为己有,而是分封给天下的贤者,所以才能成为霸王。如果称霸天下的君主诛杀残暴的君主后据为己有,那就不配称霸天下了。”这样看来,把夺取的东西给与别人,是治安的根本政治措施。现在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宝货贿,那里配做霸王的事呢?
隋炀帝起初猜忌唐高祖,知道这种情况后,唐高祖常怀有危惧。他担任太原留守时,因为讨伐敌军不顺利,担心被隋炀帝谴责,非常忧虑。当时太宗在军中,知道隋朝将亡,暗中图谋义举,以安定天下,于是进言说:“大人为什么忧虑这么严重?当今的君主无道,百姓愁怨,城门之外,都已为贼寇所占。如果固守小节,可能早晚就要死亡。若要起义兵,这正是人心所向。而且晋阳是用武之地,物资充足、兵力充足,大人居于此地,这是天意所授,正可以顺应天机转祸为福,以成就功业。既然是天意所赐但不接受,那忧虑又有什么用?”高祖大惊,深为拒绝。太宗退出后,第二天又进言说:“这是万全之策,可以解救灭族之祸。现在朝纲败坏,盗贼遍布天下,大人受命讨伐,能将所有贼寇消灭吗?贼寇不能消灭,自然会获罪。而且世人传说李氏家族名应符谶图录(即李氏将要兴盛的预言),李金才位高望重,一旦被灭族。大人既能平定贼寇,又是功不赏,以此求活,能办得到吗?”高祖的心意稍微缓解,说:“我整夜思考,你说的话很有道理。今日我即使破家灭身也由你而定,变小家为大家也由你而定。”于是确定计划,命令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以及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招募士兵。十天以内,士兵有一万。杀死留守副官王威和高君雅。因为二人诡计请唐高祖到晋祠祈雨,(实际)将要谋害高祖(因为阴阳术数中讲:晋祠祈雨,不利在位者)。
采取裴寂的计策,依照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的先例,尊称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朝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以表明义举。七月初三,带精兵三万,向西谋取关中。高祖举白旗,在太原野外誓师起兵,带领军队即刻启程,最终灭掉隋朝宗室,建立我唐朝。晋阳令刘文静曾私下观察太宗,对裴寂说:“他不是一般的人。气度似汉高祖刘邦,神武如魏武帝曹操。虽然年龄小,却是上天的安排。后来刘文静被李密禁锢。太宗暗中怀有夺取天下的大志,入狱探望刘文静。刘文静大喜,也觉得太宗有非常人之意,于是叹息说:“天下大乱,不是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英雄才能平定。”太宗问:“你哪里知道没有?只怕常人不能识别罢了。”刘文静起身恭贺说:“早就知道郎君是潜龙。如今世事如此,正是腾飞之时。素来知道郎君有天命所归的资历,始终怀有平定乱世的之道,这才有生民得以休息的希望,我知道攀附谁了。”太宗高兴地问:“有什么好计策?”刘文静回答:“如今李密长围洛阳,皇上流亡淮南。大盗贼占据州郡,小盗贼阻塞山泽的有千万之数。但只要真正的君主驱驾进讨,就能顺应天意、人心,举旗大呼,那么四海就不难平定。现在并州百姓躲避盗贼的,都聚集在此城。刘文静担任令数年,了解其中的豪杰之士,一旦将他们聚集起来,很快就可以得到数万人。您父亲所率的军队又有几万,只要他一声令下,谁敢不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帝王大业便可成功。”太宗笑着说:“你讲得太好了,合乎我的心意。”于是部署宾客属下,暗中图谋起义。
高祖于是命令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诏书,征发太原、雁门、马邑数郡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人全部当兵,年底前在涿郡集合。因此人心大乱,思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又命令刘文静与裴寂伪造符录,取出宫中仓库的物品来供应留守资金的需用。因而招募士兵,聚合众人起义,更换旗帜以彰显义举。又命令刘文静连结突厥。突厥始毕可汗说:唐公举义,想干什么?刘文静说:隋文帝废黜正嫡,传位给炀帝,因此引起这样的祸乱。唐公是国家的亲族,不忍心坐观其成败,想废黜不应当立的人,希望与可汗的兵马一同进入京城。众人和土地归唐公所有,财帛、金宝归突厥。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即派兵跟随刘文静来到京城,兵势更加壮大。由此看来,就知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称王的人一定要通晓三统,明白天命所受的广泛,不仅仅限于一个姓氏。以前孔子论《诗经》,讲到商朝人士皮肤白皙、敏捷聪颖、到京邑去朝拜。孔子感叹说:富贵无常,像这样才行啊!王公们怎么能不谨慎对待呢?庶民百姓怎么能不互相劝勉呢?《易经》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安康而国家可以保全啊因此知道惧怕而思考警惕,是国家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