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感悟:治理国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乱世用典,即法家的刑律,告诫民众有所为,有所不为,一种是盛世用德,劝戒百姓知礼义廉耻,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孔子推崇后一种,他理想中的社会就是人人讲礼义道德,从内而外的维护社会风气。但人类集群一旦超过了某种规模,会心生贪欲、嗔欲,会破坏良好的风气,所以,我认为以道德教化是在规则之下,规则随道德的提高而更加严厉,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知耻是由内的羞愧之心,用典是由外的约束,明白破坏规则后果非常严重,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2.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感悟:孔子用自己的一生大致总结了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一生的阶段。十五岁的时候明白了学习的乐趣,是为自己而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到了三十岁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不是无所事事的无业状态,到了四十岁了,不再追求年轻时候渴望的物质生活,不为外物所动了,到了五十岁已经能战胜自己心里的欲望,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不再怨天尤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一些难听的话已经能听进去了,能分辨出是忠言还是谗言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自由自在了,不是无所畏惧规则,而是明白规则下的自己是自由且受到保护,不会再想着突破规则了。而我也希望,在不断的读书和学习中,能接近孔子的人生阶段,目测能活到八十,那就往后推个十年吧,八十岁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义: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感悟:孔子对掌权者孟氏不愿多说,只说孝是无违,并没有具体解释不要违背什么,后面樊迟问孔子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对待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对待,死了要以礼葬之,然后以礼祭之,不要违背礼的约束。初看这句话孔子似乎是周礼的狂热粉丝,做什么都要讲礼,讲规矩,细思之后,发现如果没有这些礼的约束,这个世界和野兽区别,这时候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于是,突然明白从原始社会走入封建社会后,礼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覆盖方方面面的生活。
2.6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释义: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感悟: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觉得孝顺是不用父母操心自己身体以外的事情,要做到这种孝,首先要有独立人格乃至能独立生活的能力,不用父母操心学业之后操心事业、家庭乃至一辈子都在围绕孩子转。最好的孝顺是给父母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能享受生活,能见识到除了孩子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所以那些妈宝男才会让人唾弃,他们这个标签不仅有父母的溺爱,还有孩子的不孝。我希望,做父母的也能明白这个道理,让孩子有孝顺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强行的介入孩子的生活,以操不完的心为名,实质是操控孩子的一生。
2.7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感悟:人到了老年,反应迟钝了,人也不中用了,除了等死似乎也没有价值了,于是孔子发出了一个感叹,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顺从了,那和养了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么一想,似乎是这样的,父母操完了一辈子的心,到了终于不用操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孩子已经视自己为累赘,不再恭敬顺从,那是一种何等的悲哀。所以,做父母和做孩子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不改变相处模式的家庭绝对有问题,而处理这种改变也是人生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从一而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