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的倾向
归因结果的要素有两个:个人,情境
当然可以混合在一起,但是人们总是倾向于离散化
我们在归因时候会有两种倾向(区分维度为个体):
- 解释他人行为时,低估环境影响,高估个人影响(基本归因错误)
- 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当区分维度为个体和是否有利时:
- 对于自己不利,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 对于自己有利,用个人因素解释
- 对于他人有利,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 对于他人不利,用个人因素解释
可以用自我服务偏见总结,我都是好的,别人都是不好的
我们如何进行归因
凯丽的归因理论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 一致性原则: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三个范畴
- 客观刺激物(存在)
- 行动人(人)
- 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共同性 | 一致性(一贯性) | 特异性 (区别性) | 归因方式 |
---|---|---|---|
高(大家都喜欢小丑B) |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 刺激对象(小丑B) |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 低(A也喜欢其他小丑) | 行动者(A) |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 低(A偶尔喜欢小丑B) |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 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