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双减〞之后,和我谈论工作的教师,没有一位不说自己变得更辛苦的。”
这是我无奈、郁闷、烦躁地辛苦了一天后在朋友圈读到的一句使得内心最舒坦的话。之所以舒坦,或许因为有人将客观地发声,或许因为自己找到了同病中人,又或许因为明白了不仅仅自己有无奈的“想法”。
说句不该如此激动的话:为了某些目的,很多人太喜欢“跟风”,就好比国家提出的不到三个月的“双减”这股风,短短的三个月,几乎所有的无论大小、无论哪个层面的教育改变(暂且说改变,因为还没有到变革或者改革的层面)都套上了“双减下……”的高帽子。比如,“双减”下的教务工作管理,“双减下”的家校合作共育工作,“双减”下的班级管理,“双减”下的教学设计,可能应该不久的将来有人会提“双减”下的考试改革……
新决策的出台,积极响应这是必然,但是我个人觉得要响应而不能跟风。甚至于不能把“双减”形式主义化,否则就会造成很多的负担。我想,作出以上反映的老师大概是被“双减”形式化摧残的缘故吧。
要“双减”,首先得明白其要求——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确实,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给孩子施加的作业负担太重。比如我就看到过我们同一座小城市有的学校的老师每天或者每个星期的周末时间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高达近十页、甚至于几十页,孩子们做起作业真是令人心疼,有时连个正常的觉都睡不上。我还发现,城区不少学校一个假期布置的作业很是奇葩得惊人——让家长带着孩子初步学会下一册的课本。这是什么教育理念,决策,或者说方法?为此,家长得每天花费三四个小时“教”孩子读书。
关于校外培训,得根本性转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得找到孩子的起跑线,得正确认识什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什么可比,什么不能比。
要“双减”,其次要明白:减什么,怎样减?
不管什么决策都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绝不能“一刀切”,具体该减什么,不同的个体的孩子就有所不同。
怎么减?由于教育是通情达理的家长、勤奋学习的学生和认真负责的老师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双减”绝不是单方的事。
而目前的现状是:“双减”似乎仅仅关乎于老师。所以,在没有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又一次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逼得老师“更辛苦”。
回到本文的标题,我有几个关键词需要“不应该”式的指破,以呼吁“双减”真实地落地生根:
第一,“所谓的双减”:这里的“双减”前面用“所谓”来强调,似乎挺好的“双减”走向了贬义。
第二,“更辛苦”:说明老师之前就辛苦,辛苦的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也包括很多的无奈的迎检工作。
仅仅之前的“辛苦”的现状就大大地阻碍了教师的专心从教,现在加了一个“更”,教师想要专心育人任重而道远。
这不是和“双减”唱反调,而是给“双减”提供一些现实的依据,以便找到更好的“双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