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复联3上映,作为漫威忠实粉丝的小鱼儿开开心心的和男朋友手拉手去买票去了。因为手里有两张XX影城的优惠券,小鱼儿就没提前买票,拿着优惠券一问:想用优惠券可以,现场买票120块钱一张!用完优惠券还是70块钱一张!当时我俩就一脸懵逼,赶紧上几个购票APP上看,最贵的也就50元一张,居然相差差不多2.5倍!过分了吧。
最后我们还是从网上买了票,看完电影小鱼儿还跟男朋友讨论了“为什么现场买票和网上买相差这么大”,由于我俩知识有限当然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还是上班之后问了老喵才搞明白,现在小鱼儿来给大家讲讲: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经济学用语——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歧视的意思不是鄙视,而是区别对待,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回到电影票来讲,就可以简单的将看电影的人分为两种:一是早早就想好某电影上映就要去看的人(例如小鱼儿),这类人是网络购票的主力军。二是在商场逛街或者陪人逛街累了之后(例如我男朋友)想要去顺便看个电影休息一下的人,这类人则是现场购票的主力。这样电影院就很简单的实现了价格歧视。
那么现场购票和网上购票的差价是谁来补上的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被老喵敲了个脑瓜崩,“当然是电影院自己啊”!其实也很好理解,通过网络订票,影院可以借助购票app平台提前获得购票的数据,从而有效的制定排片计划。火爆的电影就多开几场,冷门的电影就少排几场,资源合理利用,美滋滋。
另外就是通过购票APP可以展示影院的各方面条件,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个宣传方式。而且网上购票的人们在检票之前都是全自助式的服务,为影院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服务成本。说到这儿肯定会有人问:那如果一个电影院大部分都是网络购票的人怎么赚钱呢?你忘了小鱼儿之前写的那篇“万达卖爆米花赚了几个亿”的文章吗?看完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