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就是追求更大、最大。
一个“大”字,把人们对极致的追求做了一个最好的表述,也正是对极致的追求让人的生命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可是,当你去问人们什么才是大的标准时,很多人可能会表现得很茫然。
是啊,这个大的标准确实很难描述,甚至也可能没有标准,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描述。
于是问题就来了:人们追求一个说不清楚的目标,不就根本没法衡量吗?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目标越是清晰,越是具有可操作性,就越容易实现。
【经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者屈,大巧若拙,大游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意】
真正的大成就,在一般人看来,好像还有欠缺,但其生生不息的作用是不会衰败的;真正的大充盈,在一般人看来,又好像很空虚,但其化育万物的能量却又是无穷无尽的。
那看起来曲折而委婉的,才是真正的大直;那盾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才是真正的大巧;那看起来好像不善言辞的,才是真正的善辨的高手。运动可消解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可消去人体因躁动而产生的热浊,唯有人心清静才能守住天下的正道。
【核心要义】
五项做人的智慧。
清静为天下正。
五项做人的智慧
在这一章中,老子讲了五个大,意思却和我们平时理解的相反。老于又讲了两对关系,躁与寒、静与热,与我们所想象的也有些不同。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唯有人心保持清静无为,才能变施无为的天下正道。
现在的关键是,老子为何将五个真正的大,说得跟我们平时的理解不同呢?
原来,人的主观所看到的大,都是小。这当然是因为我们主观能力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真正的大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或者说看不全的。
因此,我们去看真正的大时,只能看到大这个整体中的局部——小。
老子向我们展示还是主观的局限与客观的无限对比出来的效果。比如说,地球很大,可在太空看它却又很小;地球是圆的,可在生活中感觉它却又是平的。
老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站在我们个人主观的角度看问题,小事也是大事; 是站在道的高度看问题,一切就都是小事。
想想也是。当我们自己的境界多高、心胸不够宽广、视野不够宏大时,我们就会计较小事,小事就会变成们人生中的大问题;当我们的境界足够高、心胸足够宽广、视野足够宏大时,们就不会再计较小事,那些琐事也就不会再困扰我们。
由此可见,老子还是变着法儿地让我们认识大道的无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是人生中最为根本的问题。
老子用他玄妙的思维,把我们领入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我们终于明白了,许多人在人生中犯的一个最典型的错误,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所以才会把小当成大。也许这一点,就是我们很多人“有小成就骄做”“遇小考就晕菜”的原因吧!
在本章中,老子借助大道之大和主观之小的独特思维,告诉了我们以下五项做人的智慧。
第一,大成若缺的智慧。这就涉及大成与小成的区别。追求大成就的人,必定不计较小事小利,看起来小事上不是很圆满,却在人事战略、综合价值和人生大事上获得了丰收与圆满。
回头看现实就会发现,那些计较小事小利的人,必然会耗费精力,甚至失去人品和众人的信任,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因局部失全局、因利益失人品、因自我失智慧。这就是老子大成若缺智慧的妙处。
第二,大盈的智慧。这就涉及大盈和小盈的区别。智慧少的人总在表现自已的聪明,也就是比别人高明的地方。而智慧丰盈的人,却总是在表露自己不别人的地方,总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
看起来这样的人内心是虚空的,却打开了不断吸收能量的开关,使他能够不断地吸纳周围的能量,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穷”的模式。想想看,这样的生命好像成了能量汇聚的中心,这就是大盈若冲的智慧。
第三,大直的智慧。这就涉及大直和小直的区别。小直者,表现为率性、任性和不顾规律、不管别人的感受、自私的表达和作为,看起来率直可爱,实际上经常伤人。
而大直者,能够在小事上、私事上、非原则问题上忍让、宽容、体谅和妥协,却能够以小糊涂成全大目标、小忍让克服大困难、小妥协汇集四海朋友,没服了冲突和对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生的成本。
这种能克制或者消灭自己那任性的小我而直指人生大目标的能力,就是大直的智慧!就是大直若屈的智慧。
第四,大巧的智慧。这涉及小巧和大巧的区别。心眼小和没有远大抱负的人,玩的都是小技巧、小把戏、小聪明。正是因为都是小的,所以没有大的成就。
而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小事小利等问题上绝不计较,表现出的是质朴、真诚和不计较,甚至乐意吃亏,因为他不愿意再在那些没有意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办好大事。而这就是大巧若拙的智慧!
第五,善辩的智慧。在《道德经》中老子有句名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辩论,大多数时候,无非就是证明自己比别人高明,或者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当然,这就会让别人不高兴。
生活中很多冲突全是因为琐事而起的,大多是人们要在嘴巴上逞能,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去战胜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善良的呢?若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事实胜于雄辩,闭上嘴少说话,用心做成事,事实就会说话。所以,真正的遊善辩者显得有些木讷,因为他放弃了嘴巴上的逞能,而将精力转到了做事上。这就是大辨若讷的智慧啊!
清静为天下正
接着老子告诉我们的是非常独到的规律与智感: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对于这段话,历史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争论不休,各说各的道理。 只是大家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忘记了道学的核心方法论,也就是阴阳和合之大道太极的原理:一内一外,一动一静,一明一阳,连续不断地转换,螺旋式上升。
离开了老子道学的核心方法论,仅仅揪住个别的字词进行争辩,或者将两个相反的方面割裂对立起来,又去妄谈这是老子自身的矛盾,就实在可笑了。
那些想自己、自己想、为自己的人,就不可能拥有理解万物万事万人的智慧。而那些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与念头,总想别人之所想、解别人之所困的人,自然就是人间拥有大智慧的人。
总结一下,老子在这一章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四个问题来表述。
第一个问题:你更加在乎大局的领先呢,还是更加在意细节的完美?
历史规律表明,盯着细节做的人能够成就小事;盯着大局的人,能够成就大事!
第二个问题:你总是在表达自己的谦虚呢,还是自己的强大?你总是很在意自己正直的愿望呢,还是紧盯你要实现的目标?
历史的经验表明,表现谦卑的人总能吸纳别人的能量,而自以为很强大的人总是会变得更加虚弱。过分在意自己正直的愿望而失去目标感的人,当然就很难实现目标。
第三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呢,还是别人比你聪明?你总想说服别人呢,还是总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吸纳到好的想法?真正聪明的人总是能够把别人的聪明吸纳到自己的聪明当中,真正高明的人又总能把别人美好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
第四个问题;遇到事情你总是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吗?你觉得自己很实干,总想解决问题,但是不是遇事就变得有些急躁呢?遇事总动情绪的人,只适合帮别人看事而不适合自己做事。因为只要动了情绪,智力就会下降,就很难把事情看清、做好。遇到外部的强烈刺激,你还能做到稳如泰山,你就具备了大将风度。
【悟道箴言】
大人看大不计小,小人看小难见大。
大人轻小能成大,小人重小故失大。
大人随道无烦恼,小人自我把罪遭。
大人静心不惹事,小人乱心胡乱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