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第一眼就注意到封面上这几个字:“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带着这种有点颠覆认知的观点打开了这本书。
文章是通过一位迷茫的青年和一位哲人对话形式来展开的。他们对人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总结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文章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自卑?为什么感觉到不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想获得这种共同体感觉要怎么做呢?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简单的来说就是多考虑自己能为他人做什么,利他才能产生价值感。有了价值感才会有勇气才会获得幸福。
什么是利他?利他指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王昭军曾经是奔跑在足球队场上的阳光少年,17岁那年他查出来身患肌肉萎缩症,终身无法站立。即使命运给他开了个这么残酷的玩笑,他仍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他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很多,难道都在家坐着等死吗?我得去上班。”他凭借自己的头脑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呢。于是他创办了河南残友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并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对那些残疾人培训合格后为他们提供远程居家就业岗位。“5年间,我们实际培训残疾人4500多人,安置上岗就业3800多人。”王绍军说到这,眼底闪烁着光芒。
王绍军并没有因为自己残疾就自卑、自暴自弃,而是把对自己的关注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他把自己挣的钱用在培训基地上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新生。他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典型的利他,因为利他,人生也变得更有价值。
还有比如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首富,虽坐拥亿万资产,却依然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通过为他人贡献,获得在社会这个大共同体中的归属感;他还积极参与慈善,将财富回馈给社会,这种利他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早在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提出了利他思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我们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要利他,把自己置之度外放在最后的位置才能长久。
做一个利他的人。我们只有在感觉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会发现获得幸福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