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是很盼望过年的,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可以见到很多想见到的小伙伴。因为过年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显得尤其珍贵,正所谓“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过年的气氛一般进入农历腊月份就开始有了,家家户户都开始腌制腊鱼和腊肉,灌香肠。这个时候,家里的小孩子谈论的话题里就有“过年”了,家里的老人有时会烫一碗热豆折、泡一碗热炒米端过来。有时候村子里会来炸炒米的,有些人家就会拿着米去炸上几炮,然后用熬制好的麦芽糖制作炒米糖。我奶奶一般会把做好的炒米糖放在坛子里,想吃的时候拿一个出来就行。当然,现在很多人会选择去买炒米糖,图个方便。
到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小孩子大多已经放寒假了,这一天南方要过小年。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灶王爷(又称为“灶君司命”),大人要把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供奉上麻糖等物,在晚饭的时候还要放上一挂鞭炮,在灶下点上一盏煤油灯,要点一晚上,俗称“送灶”。
祭灶诗(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五的时候要去打豆腐。雪灾的那年一直下雪,家里买的蔬菜都被吃完了,路滑不好走,上镇上买菜很麻烦,所以奶奶就领着我去打豆腐,那真是完全的纯手工制作。通过一些很传统的器械,新鲜的黄豆被分成了豆渣(喂猪,也能做炒豆渣)、豆腐脑、豆腐、豆浆和豆棍(也就是豆油皮,可以做豆饺),还有千张等副制品。
后面这几天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备齐年货了,奶奶这时候开始炸元子豆腐、炸鱼、炸麻花荷叶,外婆也开始卤腊肉腊鱼、卤鸡鸭、卤藕。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有时候偷偷吃一点。这几天村里的小孩子们要去挖黄泥巴做烛台和元宝,这时候玩泥巴是正当事,不会被大人们数落。
写春联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很多人家基本上会去买写好的对联了,我家不是。到了除夕前一天的晚上,我爷爷就会拿出一本《春联大全》的小册子,摆上长凳桌子,备好红纸和笔墨,在灯下开始写对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晚上冷得发抖,但我觉得写毛笔字很有意思,于是就在一旁看着,已经读过小学的我也见过很多古代大书法家作品,所以认为爷爷的字写的不好,和颜真卿欧阳询这些古人比较一番,然后在心中暗暗发笑。
除夜雪(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一切就都开始忙碌起来,小孩子们也变得很兴奋。这一天要进行屋内外的大扫除,在堂屋、偏房和院子清扫,打房梁上的扬尘和蜘蛛网,清除旧年的对联和门神年画,把桌椅都搬出来清洗一遍。从这一天开始,所有的垃圾不能倒在门外,必须要等到初三才能倒垃圾,因为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一天倒垃圾会把好运气都倒走。
因为过年几天不能去别人家的井里打水(有井的人家会把取水的器械收起来),所以爷爷要提前把缸里的水担满,圆圆一个大缸的水要用好几天,男孩子们要去帮忙取水。过年的时候水不够用,就要去塘里、河里洗东西和取水。过年这几天用过的水也不能随意倒掉,都要聚在一起,倒在“聚宝盆”里面。
一切的准备就绪之后,女人们准备的年饭也差不多了,小孩子们排队去洗澡,换上新衣服新鞋袜。之后大人和小孩子要用糊好的米汤去贴春联,贴门神,贴“人口清洁”、“百无禁忌”、“六畜兴旺”和“出入平安”。有丧事的人家,要提前吃年夜饭,要贴白春联,第二年贴黄春联,或者干脆不贴春联。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吃年夜饭。吃饭之前有很繁琐的准备过程,首先是把年饭摆上桌,关上大门,门留上一道缝(请祖先回来过年吃饭),神柜上摆上香炉和烛台,摆上两酒盅白米饭(称之为“斋饭”),一碗卤好的整块肉,半碗茶(称之为“静茶”),饭上插好筷子。当家男人要开始烧香作揖,烧纸钱,磕头,放鞭炮,嘴中念念有词“请列祖列宗回家吃饭”之类的话。这时候大人大都神情严肃,不允许小孩子开口说话和提问,女孩子也不允许进堂屋。
祭祖仪式进行完之后,大人就开始招呼全家人一起吃年饭(称为“谈年饭”或“团年饭”),这时候的气氛就轻松许多了。全家人按照长幼的顺序在桌子的四个角上坐好,桌子上摆上最好的饭菜。有烫元子,有粉蒸肉,还有一道菜必然是全鱼,鱼的头和尾巴都要留好,等到月半才能吃完(过去的习俗),寓意“年年有余”。我老爸说他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每天都眼巴巴的盯着这条鱼。此外,吃年饭的时候要禁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小辈们还要向长辈说一些祝福语。
吃完年饭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央视春晚差不多也开始了。一部分人选择边看春晚边叙家常,虽然春晚经常被很多人吐槽,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在看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时候,突然听到那首《相约九八》,感觉自己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一些人相约着去打麻将、打数斤(也就是所谓的“叶子牌”和“马吊牌”),当家的男人则要守夜。除夕这一天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开着灯,亮上一通宵。
钦州守岁(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到了正月初一的零点,男人们就要出行,称之为“出方大利”。出行自然是越早越好,所以基本是处于半睡半醒之间,先洗干净手,上香火拜祖先,准备一个茶盘,里面放上糖果、花生和香烟等物。来到院子中,在捏好的元宝形状的泥模上插三炷香,点上蜡烛,放一挂鞭炮。这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非常热闹,连电视里春晚的钟声都听不清楚。
天微微亮后,小孩子要先给屋里的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小孩子们塞点压岁钱(当然会被妈妈“存”起来),拿出准备好的糖果、瓜子和花生分给小孩们。接着小孩子就由家里的男人领着给自家前后的亲戚去拜年。有的亲戚可能会泡碗炒米邀请你“过早”。
接着要给全村拜年,不论亲疏,不管是否同姓,俗称为“拜年无大小”。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会很高兴地递香烟、发糖果。村中哪家有丧事的,各家要约好去拜新香。进屋前先放鞭炮,然后要在灵位前烧纸、磕头作揖,不能说话,最后要给这家的主人拜年。主人会在这一天摆上宴席,邀请来拜新香的人家来做客,这时候基本上一家会派一个人过去。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到了初二这天,小孩子们要给家家(gaga)拜年,也就是妈妈的娘家。所有的外甥都要给外公、外婆和舅舅拜年。这一天人们都提着香烟和白酒,冒着寒冷去赶路拜年,路上遇到的人非常多,熙熙攘攘的。
初三这天是送年,先要早起把水缸担满,然后烧香烧纸把祖先送走,在门外放一挂鞭炮。女婿要去拜岳父岳母家的年,这时候小孩子一般会跟着再去一遍家家(gaga),嫁出去的女儿也可以在这一天回娘家。这一天也可以向外面倒垃圾了。
初四这一天要给姑妈拜年,初五这一天则要拜姨妈的年。初六及之后的几天,再依次拜其他亲戚或朋友的年。基本的保留节目就是大人们挨家挨户的去打麻将,小孩子见见很久未见的表兄弟姐妹。这时候街上的店铺也开始陆续开展,年意渐渐变淡。
正月十五这天过月半,也就是传统的元宵节,过年最后的一个小高潮。家家户户摆上丰盛的宴席,团团圆圆的就餐,门外可以挂上红灯笼(我爸很喜欢干这种事),然后吃元宵,看晚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有的人会去镇上看花灯,看“火树银花”,放孔明灯。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天过后,新年就正式结束了。大人们又要开始一年的忙碌,小孩们陆陆续续去上学,人们开始恢复日常的生活。
小时候过年跟如今过年感觉不太一样了,可能是过年的年意和年味渐渐变淡了。小时候的伙伴们有的不再回来,以前见过的老人也渐渐变少,过年的仪式感也不再那么严肃,或许确实是减少了对祖先的敬畏吧!现在过年开始是流行短信送祝福,接着是流行QQ和微信,抢红包、抢“敬业福”,眼花缭乱、层出不穷。
过年在不断变化的,人也一样。
尾声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