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重症肌无力遗传性解析

重症肌无力(中医称“痿证”)以骨骼肌无力、易疲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中被归因于“脾肾亏虚”“气血失养”。关于其遗传性问题,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但存在家族聚集性现象。

一、中医对重症肌无力“遗传倾向”的解读

中医虽无“遗传病”概念,但强调“先天禀赋不足”与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因以下因素形成体质偏颇:

1. 先天脾肾两虚: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若父母脾肾功能虚弱,子代可能禀赋不足,表现为肌肉失养、肢体痿软,形成发病基础。

2. 家族性情志共性:

长期焦虑、思虑过度(“思伤脾”)的家族氛围,可能加重脾虚气滞,诱发“痿证”。

3. 外邪侵袭的易感性:

禀赋不足者卫外不固,易受湿热、风邪侵袭,进一步耗伤气血,导致“虚中夹实”的复杂病机。

现代医学佐证:重症肌无力虽非直接遗传,但家族成员可能携带易感基因,在环境因素(如感染、劳累)触发下更易发病。

二、中医调护:以“固本培元”阻断潜在风险

针对有家族史或体质偏颇人群,中医主张“未病先防”,通过调理脾肾、调和气血降低发病风险:

1. 饮食养脾肾,强健肌肉之本

健脾益气:多食山药、小米、南瓜等甘温之品,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避免生冷油腻伤及脾阳。

补肾填精:黑芝麻、核桃、枸杞可煮粥或制糊,滋补肾阴肾阳,充养骨髓。

 2. 导引与穴位按摩,调和气血

八段锦/太极拳:

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拉伸与呼吸配合,激发脾肾经气。

穴位保健: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每日点揉或艾灸10分钟,健脾胃、补气血。

关元穴(脐下3寸):掌心顺时针摩腹,温补元气,改善倦怠。

3. 情志管理,避免“五志过极”

长期焦虑、压力易致肝郁克脾,加重气虚。可通过冥想、书法等静心活动疏解情绪,或聆听角调式音乐(对应肝经)疏肝理气。

4. 规避外邪,养护正气

避免过度劳累、熬夜(耗伤肾精),注意保暖防寒(尤其腹部),减少生冷饮食,防止湿邪困脾。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学“痿症”中医学对痿病的认识较早,历代文献中关于痿病、睑废、足痿之论述与重症肌无力症状类似,痿病渊源于《内经》中,早已被提出主要责之于脾,也可为胃及肾。

区别于西医的统一治疗方案,【六神守中汤】针对不同患者,提出不同的治疗建议,在治疗重症肌无力上有着极大的治疗优势,不论是单纯眼肌型肌无力,还是全身性肌无力又或者是肌无力危象,都能给出系统化的治疗方案。借古人记载结合现代治疗经验,临床运用疗法六神守中汤治疗重症肌无力屡获奇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