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的某天下午,下班经过宜园路,见一妇女衣衫褴褛,满身黝黑,大汗淋漓的躺在法院大门旁,身下垫一麻袋,旁若无人的睡在上面。那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热气逼人,而她竟然睡在滚烫的水泥地面,不顾毒辣的阳光炙烤,路人的指指点点。我当时很纳闷,这个流浪人还真是强悍,竟然睡在法院门口。
但是一连几天,那妇女竟没有丝毫要走的意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身前的背包依旧脏乱,甚至身子都没移动过,她只是偶尔抬起头,满脸疲惫眼神呆滞的望着大路。
太阳升了又落,日子依旧循环,她依旧躺在那个地方。终于在一个大雨磅礴的早上,她崩溃了。那天雷雨交加,她跪在法院大楼的门口,仰天大哭,雨水泪水浇得她如同一只折翅的小鸟,陌生的路人终于迎了上去,询问她的情况。由于急着上班,我只清晰的听到了一句柔弱的话语:“我儿子是冤枉的。”
那天早上,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在几年前的江城,也是一个雨天,接到任务去儒林街,采访当年吴敬梓写《儒林外史》的故居。一行三人兴高采烈的到达目的的,拿出证件、相机和笔记本,正准备采访居委会的会长时,突然从两旁简陋的木屋中,冲出了几个60多岁的老人,他们使劲的抓着我们三人的胳膊,满眼放光,口沫横飞并且哀求的说:“你们是记者吧,我们的房子被拆一年了,可是安置房现在还没有,现在住的地方没水没电,你们记者要帮我们在报刊上反应啊,让市里的领导明白我们的难处。上次来了好几批记者,都说帮我们登报来着,可是至今也没回应。”
三人的兴致刹那间全无。那时,正值入世事雄心勃勃的年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精神,无不时刻铭记在心。那时,虽入世才半年,便也懂得向上级申报此类题材,上司再上报,然后便再也杳无音讯。三人面面相觑,心知肚明的安慰老人一番,然后灰溜溜的离去。
如今,这些陈年的事情再次想起,也没了当初的心悸。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公,让最初的宁静变的飘忽不定,便有了无数的争端,贪婪、险恶、歹毒、抱怨、仇恨、冤楚也运用而生。作为一个旁白的角色,我们也时刻想伸出手,或许帮一把,抑或让此人柳暗花明。但终究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看见了一个悲剧的开始,看不见一个未知的结局,只能泛起心中的几朵浪花,然后无奈的摇摇头,最多几声叹息。
闲暇之余,偶尔也会思考人生,古人终究是如何对待入世和出俗。
《汉书·杨雄传》有句名言:“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这句话是杨雄写给屈原的。说屈原光明磊落,不肯与小人为伍,遭到小人陷害后,就投汨罗江自杀。他很瞧不起屈原的行为,觉得屈原太脆弱,经不起打击,有不如意之事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
再看《三国志》中曹操如何评价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曹操和扬雄都把英雄比喻为龙和蛇,看来中国文化选择龙作为中国人的象征,并不是偶然的。人生活在复杂、多变、充满危机的社会中,为了适应生存,保全自己,那就势必像龙一样变化、审时度势,立足于天地间而不败!
但“古人今人皆流水”,能做到“大隐隐于国,小隐隐于野”的能有几人?屈指可数,做到了那是圣人,那是哲人。世人大部分是个体,皆是弱势群体,在冰冷而无情的国家机器面前,犹如蚍蜉撼树。我们旁观者,观看着,冷眼着,甚至鄙视着,唯恐惹火烧身。
是的,他们在受难,我们在看着躲着;他们在蒙冤,我们在看着躲着;他们在挣扎,我们在看着躲着。当有一天我们在蒙冤受难时,他们也在远远看着躲着,在大雨磅礴中我们独自挣扎着。
我知道,大家都不做到助人为乐,在那些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无能为力。那就在心里鄙视那些畜类吧,给受难的那些人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至少让他们有一些安慰。
有时候想想,如果人人改变了自己,呈现一片祥和之态,那么真正的“和谐”何尝不会到来。但从这么些年的经历来看,那真的只是一个梦,因为我们都在观看别人的噩梦,而自己的噩梦,也不知何时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