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一本散文集,打开,就看到了苇岸的文,是《去看白桦树》。
开篇他就点明了要去看白桦林的时间,是在秋天。秋天是个更美的季节,色彩的斑斓是其它季节不具备的,因此,秋天里的自然可以称得上更饱满,更丰富,更妩媚,更灿烂。甚至完全不能用人类区区的语言去表达。因此,作者觉得,在“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
生长在北京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见过白桦林,但他从内心里认同白桦林,认为和白桦林存在着一种亲缘。“白桦林正直纯朴的形象”是他的“灵魂和生命的象征”,像白桦林一样的正直,是他做人的信念。
在文中,作者想像着秋天里的白桦林,落叶纷飞,像一只只小鸟,先是落在他的头顶和肩上,然后落在大地上。或者秋天的白桦树,又像一只只栖息的大鸟,树叶就是鸟儿换羽时节抖落下来的金色羽毛。
在这里,作者抛开萧瑟肃然的悲秋,给予白桦林鸟儿一般的灵性,让读者看到了秋天的白桦林,既不缺顽强和乐观,又隐藏着生命的俏皮和灵动。以此告诉人们,即使冬天在即,神秘的生命里也流露着希望。
接下来,他又在文中说到,白桦林并不好找,而找到的白桦林,叶子已经落尽,仿佛已经过早地进入了冬天。但作者仍然没有“悲伤”,他从白桦树的凋落里,悟出自己应该如白桦树一样,为了让生命走的更远,果断抛弃一些阻碍成长的“树叶和侧枝”。
最后,是作者在树林行走时的思索。他听着脚下的落叶发出的声音,是无比动听的,摸着冰冷的白桦树皮,又明显地感到了温暖。这种温暖,给予他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温暖。
这秋天的白桦林之行,让他再一次崇尚起白桦林,明白林木世界的生存法则:只有保持正直的形象,才能聚集成林,和睦自然地一起生活。而这法则,对于人类来说,同样实用。如果偏离正直的方向,失去头上那片广阔的天空,那就离着灭亡不远了。
这篇文章,是触动了我的。作者在文章里早已经把白桦树的灵动,融合在字里行间。灵性在文章里是奢侈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去读一篇优秀文章。
有一种美,是浩荡无边的,在它们面前,如果想用语言去描述,语言当是衰弱和无能的。这种美,是大地之美,万物之美,心灵之美,爱恋之美。这种美,是专注于追求物质的人所不能享受到的,即使有,也仅仅是表面,要想触摸到那种生命的灵动,对于如同我一样浮躁的庸俗之人,依然是一种奢侈。
苇岸,一位永远年轻的中国作家,他虽然早已经去世,但不到四十年的生命体验,让他已经充分拥有了来自大地的爱。他出版过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以及其它不多的文章。而我也只是看过他的这一篇散文,但我记住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