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领养及解决之道

领养的情况是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因此也让孩子离开了他的根。可能因为父母不想要小孩所以这么选择,或是父母双亡,譬如发生意外,所以决定送人收养。对孩子来说,后者在她往后的人生中是比较容易面对的。

从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来看,如果一个孩子必须跟亲生父母分开,对孩子最好的选择通常是让她到最近的亲属那里,譬如祖父母、姑姑、阿姨,或是叔伯、舅舅。

留在这些近亲身边对孩子来说,是干扰最少的情况,因为他还是离自己生物上的根源很近。如果这不可能,对孩子次好的选择是送到养父母那边,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通常保有自己的名字,知道他真正的父母亲是谁,跟他们依然保有联结。

然而领养时,孩子会失去原先的身份,或许从来都不认识自己亲生的父母亲。我们看到通常领养不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是为了父母亲——亲生的或领养的利益而进行的,因为他们拒绝接受自己的责任或命运。

比方说,一对伴侣可能想要有小孩,却无法有自己的小孩,例如不孕或是其他的原因,而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没有孩子。一个孩子因此而被领养,新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好比自己是他的亲生父母,有时甚至没有告知孩子他是领养来的。


要孩子接受自己失去了亲生父母,或是接受自己被亲生父母送走的事实总是很难,孩子可能会深深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我们在处理这种议题的排列个案中看到:被领养的人常常对亲生父母一直处于愤怒的状态,尤其当亲生父母没有任何明确的必要性, 却送走孩子时。

但是,对亲生父母一直愤怒下去,就是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结,可能案主也是无意识地抱着有一天亲生父母会回来把她带走的希望。要孩子接受自己被父母送走,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事实,是很难的……似乎总是无意识地有一些希望这个情况可以改变的色彩。

母亲在子宫里怀了你九个月,把你生到这个世界上,然后又送走了你,可能是最让人心碎的。这是个最最令人痛苦的离别,但是面对、接受这个现实,对案主来说是唯一能够有力量把过去抛在脑后、在人生中往前走的方式。

排列中,领养议题可能的解决之道,是邀请案主看着她的亲生父母,说:“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这是我从你们那里唯一得到的,但是我会把它当成是你们给我的重要礼物。现在我会像你们曾经为我决定的那样,走向我的新父母。你们已经将我永远送走了,现在我从心里让你们离开。”

对所有牵涉其中的人来说,这样通常感觉是最好的。当案主能够接受亲生父母的决定,或许能够第一次深深地跟养父母联结,表达对他们养育的感激。这时案主可以说:“谢谢你们,你们帮助我活下来”或是“现在我把你们当成我新的父母亲”。

有一点很重要,要记得:不能把这些句子当成既定的公式,因为每个案例都独一无二,不可能说出所有情况的最佳解决之道会是什么。最重要的要素是,案主在响应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时,需要待在孩子的位置上,包括同意亲生父母亲将她送走的决定。

另外,要搞清楚的一个重点是:这节个案是为谁进行的? 是为了被领养的孩子,还是做出领养行为的成人?这点清楚了,才能准确决定如何去进行排列。

大致上的规则是:孩子需要把责任留给父母,才能重拾纯真无辜,而父母需要接受过往事件的责任,才能重拾尊严。排列个案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养父母可能因为自己让孩子离开亲生父母而有罪恶感,或是养父母有不合宜的傲慢,特别当他们来自富有、科技先进的国家,认为自己让孩子离开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

养父母需要因为亲生父母将这个孩子带到世界上而敬重他们。他们不是要取代亲生父母,只是将亲生父母不能或是不愿意做的承接下来。同样,亲生父母需要尊重养父母为孩子所做的,并且接受自己将孩子送走,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

集体良知感兴趣的不是我们的好意,也不是我们同情穷人的想法, 而是我们有没有为自己的决定,以及决定带来的后果负起完全的责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