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亲戚家里买了些新摘的荔枝,口感一流,价格也只是五元每斤。
五六元恰恰能买到一碗二三两的桂林米粉的。
忽然有一个想法,如果我口袋里只有五元,是会选择买一碗米粉还是一斤荔枝?
结果显而易见,当饥饿的时候我选米粉,当嘴馋的时候会选荔枝?
商品的价值并非静态恒定的,它会随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这就是主观价值论。
事实上,历史也有相似的特性。
当远古时期的历史对统治或社会生产有利,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们就会主张"为往圣继绝学”,一旦古文化与社会进步相斥,就会引发变法。
变法有两条最简单直接的道路,第一条路是否定传统文化的正确性,坦承祖宗不可法?
第二条路是在历史资料中巧妙地修饰并精心添加新的元素。
这样做是为了获得谱系传承的“神圣”性,是所谓的“理性重建”历史。
在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家,维持文化谱系的神圣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因其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粘合剂。
文化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其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便在于此,它们都是主观评估的结果。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当今这个处处纷争的世界舞台上,某些地方要急于修饰并美化本地传统文化,同时伪化与丑化其他同样古老的文化传承了。
事实上这变相地承认了其它古老文化的优胜。
前天有位朋友说儒家的天人感应是巫文化,我非常赞同,我甚至以为道家的天人合一同样也是巫文化。
从伦理学的谱系来看,正义或良知之类的词在远古时期的原始人伊始就已经存在。
人类最早先的正义观念本就起源于巫文化,这在东西方而言是一致的。
当石器时代的人类部落文明发展到极致,唯有以祭祀与通灵的方法才能在极速膨胀的人口之中尽可能地消弥分歧并形成团结的力量。
当西方由巫文化演化成为有经典有系统性的世俗宗教时,东方大陆上的巫文化已经把神秘学包装成世俗文化。
而东西方文化彻底的分道扬镳则是以欧洲中世纪的理性崛起与宗教改革为标志的。
当西方世界开始以科学理性铺垫未来,东方大陆依然在几千年传统的首领崇拜与祖先崇拜中轮回不休。
如今的世界又到了新的分水岭,到了文化现象能影响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到了只凭文化自信不能解决问题的时代,所以我很能理解某些人的急切。
然而请上蹿下跳的专家学者们,切勿忽略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