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论证中的「相关谬误」之六:诉诸情感

第六种相关谬误是诉诸情感。

当表达者通过煽动大众的情感来支持其论点,而非采用真正的论证时,所犯的就是诉诸情感谬误。

根据情感类型,这类谬误主要有源自愤怒、恐吓、同情及其它四种。

1 源自愤怒的论证

源自愤怒的论证是表达者试图通过使听众生气来贬低某个事物,而不使用客观的论证。

苹果公司雇佣童工来制作产品。你认为苹果公司不知道支付给这些孩子的是奴隶薪资,且他们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吗?他们当然知道。这样的公司,产品不可能好。

上面这段话并不能支持“苹果产品不好”的论点。它只是通过“雇佣童工”来诱使听众愤怒,从而相信其观点。

奥巴马白宫晚宴的愤怒翻译官给我们诠释了“愤怒”的感染力。虽然这只是节目效果,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确可以从愤怒中获得极大的触动,并容易跟着愤怒发起者的节奏走。

2 恐吓手段

表达者试图恐吓听众接受不相关的结论时,就犯了恐吓手段谬误。

这在营销中很常见。

如果不趁着孩子小买保险,想想将来如果你去世了,孩子无依无靠怎么办?

这个论证就试图恐吓你购买保险。它将孩子的生计与你绑定,并以将来去世为假设来得出需要保险的结论。再退一步想,即使要买保险,也没有理由买特定公司的保险。

此外,恐吓手段还有一种形式,叫做“同辈压力谬误”。这在职场中很常见,比如:

“显然,我们应当采取更保守的措施。我认为你会同意我们大家的意见。”

表达者并没有给出采取保守措施的理由。他只是在利用听众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

恐吓的力量有时也非常惊人。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缴获了大批通袁的下属名单。但曹操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手握证据震慑通敌者。因为他知道:有了这些名单,就有了十足的威慑力,可以驱使通敌者对自己更加卖命。

3 诉诸同情

情感总是容易令人失去理性判断。

诉诸同情谬误就是利用人的同情心来说服人,而非通过提出相关论证。比如:

“阿强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毕竟,他刚失业且极度渴望一份工作。

表达者对于“阿强是最有资格的人选”并没有给出充足理由。他只是拨动了听众的同情心,从而获取认可。

4 诉诸其他情感的谬误

还有一些其他的情感,比如嫉妒、骄傲、内疚等,也同样可以被表达者利用来获得支持。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只要用在论证中,都是虚妄的说服。

这就引发出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真正的论证常常也能激发情感。所以,有的时候反过来也同样容易出错,也就是将带着触发情绪的真论证视为谬误。

“再不给那只流浪狗一些食物和水,它很快就会死掉的。”

这不是诉诸同情,而是事实。

“那条路最近一直结着冰霜,你按现在100码的速度跑,可能要出事。”

这不是恐吓,也是事实。


情绪是人共有的本能。谁也逃不开它的支配。

我们在论证观点的时候一定学会分割情感。

然而现实中,要做到总是保持理智,不被情感左右,的确很难。

我们只有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将它训练强大,才足以对抗情绪本能带来的干扰。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训练出强大的批判性思维,才能拥有识别真假的慧眼。

与此同时,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时还要灵活一点。毕竟“真的错判为假”也同样不可接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