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每天除了工作、家务之外,还得应付两个五岁年龄差的宝宝。
每天都是鸡飞狗跳的生活,还得应付如“我今天不想上学”,或者明明自己很健康,却非说自己生病得休息的各种突发状况。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当一个“咆哮妈”,先镇住再说,等他们有时间再慢慢讲道理。
但是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苦心。
家长想要一个乖孩子,这样长大之后才是一个合格的大人,但是孩子即使做错事,也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
今天分享的这一套《小孩当家》分为上下两本,通过大人和小孩互换角色,让大人变成调皮捣蛋的大孩子,孩子则成为当家做主的小家长。
让家长和孩子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去充分理解对方的不易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强强联手
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和瑞典作家佩特•利德贝克合著。
马丁•维德马克是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当过教师,经常接触孩子,给他们讲故事,创作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他对儿童的阅读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也极富写作技巧,多次荣获国际文学的重量级奖项“埃米尔奖”、“瑞典政府金质勋章”、“猎犬奖”等。
另一位作家佩特•利德贝克至今创作了20余部广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5年也获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瑞典知名漫画家,童书插画家,知名报刊绘制插图,是系列动画片《斯德哥摩之夜》的制作者之一。
本书从封面就能看出作者脑洞大开,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搞笑风。
翻开书页就会被一个个精彩、真实又贴近生活的故事所影响。
身份互换,我更了解你
本书作者让书中人物保持自己的身份,但是却互换了角色和职责。
孩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之主,家长则变成了需要时时照顾的孩子,整个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
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爸爸要去银行上班,但是因为带领带会让他脖子很痒,所以就在家磨磨蹭蹭的。
九岁的儿子看着爸爸的磨磨蹭蹭,心中很无奈,但是却极有耐心地劝诫爸爸:“如果你不带领带,你就没法在银行工作了。”
后来劝诫不成,干脆变成了威胁:“别再说了,再说的话周末就不让你修理割草机了”。
要知道修理割草机,可是爸爸的爱好。
画面一转变成了,妈妈假装生病,不想去上班,并对六岁的女儿说:“我觉得我生病了”。
女儿踮起脚,把手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妈妈低头恳求地看着女儿。
女儿对妈妈肯定地说:“没有发烧,我的小姑娘,穿上外套和裤子,你那些公寓和别墅是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卖掉的。”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互换了位置,给孩子一个看见父母的机会,看见父母的用心良苦。
也让家长更加近距离地去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需求。
追根朔源去看见她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并发现情绪行为的产生。
写在最后
有人说“懂”才是最好的共情。
让孩子学会共情的能力,孩子才会理解和接纳家长的要求,才会对家长的付出有所感恩。
这本书通过角色互换,让家长和孩子在扮演对方角色的时候,从父母和孩子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和谁交往,都可以教会孩子和别人共情的能力,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替对方思考问题。
这样去寻找别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和诉求,这才是孩子,这一生都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