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兰心书院分享的书是《目光》。
倪萍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的每一个讲述里都有平凡世界的普通人,拔开伤口,拆着肋骨搭建的温情世界。
首先这本书能改变我们对善良的认识,告诉我们善良应该有一定的底线,不能因为社会冷漠就拒绝做一个善良的人,也不能将善良与纵容画等号。
在这个冷漠的互联网时代说起善良,我总觉得善良的人没有好报。
前不久,有一个老太太在药店买药时,突然晕倒,但大家都避之不及时,路过的孙先生毫不犹豫的上前为老人做心肺复苏,老人虽然活下来了,却因为这次心肺复苏断了12根肋骨。
老人对孙先生救命之恩,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想从孙先生身上获取更多利益。
老人两次起诉孙先生,要求孙先生给予赔偿。
善良的人遭受这样的待遇,不免让人觉得心寒,仿佛这个冷漠的社会,善良的人只会不得善终,与其这样还不如冷漠自私一点。
孙先生虽然因为救助老人成了被告,但法律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孙先生救人的行为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第二,本书将带给我们改变,对医生原有的误解,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我们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医闹的新闻,或者患者当场殴打医生或者患者家属在医院门口纠缠不休。
而很多时候医闹并非医生手术不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死亡,而是那些患者误解了医生或者他们的家属想通过医闹的行为获得赔偿。
本书的作者陶勇是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就在救助过无数患者之后被患者伤害,最终躺在 ICU病房。
陶医生遇到了极端患者并不常见,但只要出现一个对医生来说是极大的灾难。
面对医生你是否有这样的担忧?如果我不给医生塞红包,他会不会对我敷衍了事?会不会给我打上麻药之后偷偷偷走我们的器官?我的病毫无起色,是不是医生想赚更多钱,所以故意不给我治好?
有时医生稍微没有管理好表情就会遭到患者误解,又或者医生的说法和百度的病症不一样,就会遭到患者的质疑。
我想当我们要打上麻药,把自己的生命交到陌生人手中时,心怀恐惧是难免的,如果你说你大部分情况下都愿意信任医生,那么你面对的是一位看上去十分年轻的医生时,你会不会萌生出托关系让人帮你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
其实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我们的生命极其宝贵,但你想过没有,如果大家都不选择年轻的医生,以后哪还有经验丰富的老医生。
年轻的医生也是通过了严格的教育,面对疑难杂症的时候,他们或许经验不足,但他们更加谨慎。
在这点上我是个奇葩,几年前我腰部不适拍片,结果说是腰椎膨出,我当时就去针灸科。
扬州中医院名老中医专家朱新太,他当时的关门弟子仇山波第1天来报道,我就让仇医生给我扎针,现在几年下来了,我的腰部毛病还时好时发,发作起来就去找仇医生,他虽然跟老专家在手法上有点差距。
老医生一次能戳中三个要害部位,而仇医生一般只能找到一个部位。他经常跟别的病人说,我是他第1个在实习期间就让他扎针的人。
通过几年的实践求医生已经成了科室主任,技术上独当一面,深受许多患者的信任,治愈了好多,在其他医院治不好的疑难杂症。
这当然是医患关系向好的个案。
但仍然有人对医生有误解,导致一些患者在病情没有好转之后滋生了仇恨的心理,把自己无法康复的原因归结在医生身上,对医生进行报复。
这本书投医生一个医生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医生的内心想法,告诉我们他作为一名医生,面对患者都是以诚相待。
医生这个职业有时候是一个能够带给我们克服恐惧,让我们看到希望的职业,不要小看了希望的力量,只有心怀希望才能战胜恐惧,实现我们的梦想。
希望和爱都能支撑我们幸福生活的情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内容。
陶医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战胜困难,实现梦想,比物质更重要的是心底不会磨灭的希望。
人们在生老病死面前是平等的病魔,不会因为你有权有势就绕道而行,一旦失去了希望,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挽救我们的人生。
也许有些人正用自己的健康人生去换取不多的薪水,只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看似辛苦,但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唐僧取经尚且需要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想实现梦想,追求幸福,又怎么能被困难击退?
哪怕我们在追梦时会遇到阻碍,哪怕我们没有明星网红那样好的外表,哪怕我们的年龄或外在条件,让我们的梦想看上去遥不可及,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接纳自己,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如何去感受唾手可得的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陶勇原本可以说是“小说男主”的配置,他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毕业35岁成了主任医师,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他发表的SCI论文有79篇,他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26篇,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领域可以称得上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但是这位优秀的医生在正常出诊时,受到一名极端患者的伤害,这场灾难使他与死亡擦肩而过。
这是意外,他重新思考了医患关系与生命观念,写下了他的个人经历及人生感悟,并出版成书,命名为《目光》。
我会在今后的几天中一步一步讲述书中的哲理。
明天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善良并非宽恕恶人,不需要压抑自己心中的委屈去原谅坏人,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