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20+岁才醒悟过来,只是后悔醒得太晚。
现在才明白能够好好说话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这里我是说能够把你想要表的意思,又或者总结别人的话语,以一种带有清晰的逻辑和咬字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我想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开始流行起台剧。剧集里的女主大多都是笨笨的、可爱的、惹人怜惜的,偶尔话还有点说不清楚的。对,不知道为什么,傻傻的竟然和可爱等同了。这对当时内心偶像是白骨精的我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加上对周围的观察,那些“傻傻的”女生总能得到别人额外的照顾,反倒是我这种,说“白骨精”还算不上,就只能自力更生了。因此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去模仿那些女生说话的方式,咬字不清晰、说话磕磕巴巴、意思不连贯。说实话,这对一直以来在家族里出了名的口齿伶俐的我来说,很难,并且很烦。这种表达方式既费时又费精力,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但总想着可以变得更加“惹人怜惜”,我忍了。直到养成这个习惯的很多年后,遇到某些状况时,我开始为我当初的那个决定感到深深的后悔。
有几次是遇到喜欢的老师,那种希望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的感觉相信大家都懂,特别是在周围的同学都特别羞于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作为唯一个脸皮后的,当然义不容辞,但当我以为我能脱颖而出的时候,我发现,我就像在抢答题的现场,我是第一个按下了回答问题的按钮,可是我却不知道答案。我张着嘴,吐出来的句子断断续续,虽说不影响理解,可最终对自己来说还是大打折扣,心理落差非常大。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是一遍两遍,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我感觉我得纠正过来,但是这么些年的习惯又岂是说改就能改的?每当我看到别人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的时候,我除了羡慕,还有后悔。
不过现在醒过来,还有救对吧?希望看到这篇文的朋友们能引以为戒,毕竟除了装可爱,还有实力超群等其他方式可以引人注意,并且后者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提高。当然如果你长得美,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