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抄部分摘自:《捕捉儿童敏感期》第2章)
1. 占有敏感期
一个时期内,幼儿手里总是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把物品贴身放置或攥在手里是儿童的行为方式。这可能给他一种感觉,一种拥有和不让这个东西转移的感觉。(P068)
双双2岁2个月,家里多了一套玩儿沙子的工具,双双喜欢上了里边的小铲子,每天去哪里都把铲子攥在手里,睡觉也要拿着。偶尔半夜醒来必须要找到小铲子,握在手里才能继续睡。
2. 细小事物敏感期
儿童在1岁半到2岁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儿童掌握事物的细节。(P069)
成人用知识和大脑来理解世界,儿童则用自己的经历将环境内化了,这就是创造生命。(P072)
蒙特梭利说:“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弥补。”(P072)
双双1岁2个月开始走路,走路的时候眼睛会直勾勾的盯着地上,看到扔在地砖缝缝里的烟头,就用小手去抠出来拿着,这段时间对烟头由衷地感兴趣……
3. 秩序敏感期
在秩序的敏感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P072)
双双秩序敏感期出现在2岁,那个时候每件事都要重复做好多遍,进门要按照顺序,倒水需要自己来,香蕉需要完整的自己剥皮,喝酸奶时管子不能插在有“字”的地方(如果一不小心扎到了“字”,换一瓶新的也不可以,必须还是这一瓶,要把扎破的洞洞粘好)……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喜好,经历过无数次“动手做完”又捅了马蜂窝的之后,我学会了提前跟双双商量好才上手。比如,我会提前告知:“妈妈可以帮你插吸管,但是不能保证不扎到字,或者你试试自己插?”后来我们慢慢磨合才达成一致,可以“随便插吸管”……
当然,不能扎到“字”是双双内心的秩序和对“审美”的追求。如果一副漂亮的图,有字的地方被破坏了,那么这幅图的整体也被破坏了。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尽量的去满足孩子对“美”的追求。
4. 模仿敏感期
“模仿”是0-3岁期间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谋一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P077)
双双1岁半,双姥爷背着手走路,双双也背着手走路;双姥姥用河南话讲电话,姥姥说一句,双双跟一句;我和闺蜜聊天大笑,双双也停下来站着模仿我们大笑,后来觉得不像,爬到沙发上坐下来,再仰头大笑一遍,当时被这个宝宝逗死了……
5. 自我意识敏感期
八月正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他会抱着毛巾被说:“这是我的。”指着自己的包说:“这是我的。”他也拒绝被人分享妈妈为他带来的分享物。(P080)
儿童出生时,他的意识是混沌的,与万物浑然一体的,要从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脱离出来,是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记得双双2岁的时候,抱一个新买的球到广场踢。当看到其他小朋友过来时,双双就赶紧把球抱起来。他只把球踢给我,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碰。我碍于面子,总会说教两句“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吧,这样玩儿更有意思呢!”
其实,孩子们先要分开“我的”和“你的”,才会建立边界感。当孩子对自己的物品能够宣誓主权时,孩子才清楚他可以为自己的事物做决定。
6. 审美敏感期
食品要完整,厕所要干净,苹果要光亮和最大的,衣扣不能掉一个……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这个时候,大人容易心烦。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做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P080)
孩子2岁的时候,有一天,你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块饼掰开给你的孩子时,孩子会突然大哭起来,并且把饼和苹果扔了……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叫苹果,一块完整的饼才叫饼。(P080)
双双2岁,一天带他从外边回来,到小区门口看到卖“黄桥烧饼”的,买了两个,拿出一个,感觉小人儿吃不完,所以掰开一半给他。我没走出两步,回过头,看到那半块已经扔地下了。小人儿跑过来伸手继续问我要……我心疼的捡起他扔掉的半块,并把另一个完整的给他,这下才满意的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