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教育文化中,提倡的是独立我,鼓励孩子独立,强调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平等性;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文化,父母养育孩子注重培养依赖性或服从性,比较倾向于权威型教育,容易形成互依我(依赖的自我)。所以在古往的传统教育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时打打孩子是没毛病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也逐渐融入和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观点,提倡现代版的儿童教育。即以孩子为中心,站在孩子的视角,强调亲子的平等,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现在有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平等性和快乐教育的,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建立在解释和沟通的基础上,主张尽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与孩子沟通解释为什么管束他,以得到孩子的赞同和理解,然后逐步建立和制定规则。如果孩子比较乖顺这种方法会很奏效,孩子会服从服从已有的规则和纪律;如果孩子比较调皮,可能会与家长争论不休试图改变父母的要求。这个时候如何处理呢?
管束和规则一旦提出后,为了控制住场面,家长不能退让,语气要坚定而果断,但不能带有大吼大吵或冲动,可以同一语气多次重复(许多家长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多次不断使用低声方法对孩子说话,但孩子根本不予理会,这其实是父母对孩子行为作出的絮叨,是一种虚假批评没有任何作用),让孩子记住并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破坏约定、规则、纪律的后果。
《儿童心理学》一书中举例了几种小窍门供家长学习参考:
警告:在孩子反抗之前,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单一的语调突出关键词,警告孩子该做或不该做的事,这个方法似乎一直都是最可取的。
举起拇指并说道:“够了,停”这是一种幽默的警告方式,旨在让孩子安静下来。
冷颜以对:在孩子做了典型但不危险的蠢事之后,家长摆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不理睬他们,这个办法能化解危机。
“灰面包”,或者叫作推迟的满足:当孩子表现得非常不耐烦甚至很挑剔时,家长可以用交办一项任务来代替孩子所期待的奖赏。
训令:当孩子迟迟不按照要求行动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决的态度给孩子下三次命令。
孩子们过分调皮,可以采取一定的剥夺方式(惩罚措施),如减少看电视、出去玩的次数或时间,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常用也不能伴随训斥或侮辱性的粗暴行为。根据情况表现好的时候可以给与言语上的鼓励或恢复已经剥夺的“利益”。
当孩子表现得不正常,歇斯底里,完全不能自控,甚至可能伤害自己的时候,家长不用说话,给孩子冷水洗手洗脸,让他冷静下来。
最后,引用书中原话“尽早给孩子以约束,不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创造积极的条件反射,让他们一起成长。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管教是正常的,那么父母的管教将不再是一种惩罚,相反能培养他们提前准备的习惯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