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背景
告别校园9载有余,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在2015年底突然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于是,在2016年的元旦我决定再次拿起书和笔,开始人生的二次进修。刚开始看书的经历是缓慢而困难的。多年未曾关注育儿专题以外的图书行情,看什么书就成为了第一道障碍。而,生性倔强的我,一旦决定,就要想尽办法做到做好。于是到了2016年12月,我从一年读不完一本书的家庭妇女,变成了一年读完60余部作品,输出70余篇文章(大部分为书评)的“伪知识青年”。而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师长、朋友,从而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有更加坚定的勇气继续走下去。
瓶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持续写书评是怎样一种体验”。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写书评就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的文字是一团狗屎,然后,翻过这篇继续写!”其实,岂止是书评,相信码字的各位多少都会遇到过这种尴尬。成人的世界里没有教学大纲,而大部分人都是在利用业余时间,放弃娱乐,放弃刷手机,甚至放弃对家人的陪伴而倔强地坚持着这个小小的梦想。我们希望自己的文字被读者喜欢,往往一个点赞,一句评论就能让作者心花怒放。而无论谁都逃不过成长的客观规律,在走出一段距离后,必然会遇到路口,让旅人无所适从。规律说出来大家都明白,而当其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件事还是会结结实实地难住了自己。
也许是理工科出身的关系,也许是9年来工程工作的影响,我的第一篇书评是“干货”类的文字。而第一次上首页,上千的阅读量,上百的赞和评论让我受宠若惊。于是,一篇篇方法论接踵而来,自己写得顺手,读者看得过瘾。但,回头细观文章:大写的一二三,小写的1、2、3,没有温度。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不是文章,是大纲。虽说逻辑是文章的灵魂,但赤裸裸地将灵魂摆在表面,岂不只是一具骷髅?于是问题来了:如何加肉?
破局
此时,《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进入了我的视线。市面上以写作提升为主题的书可谓古今中外、林林总总,光是搜索书名就能出来好几页。那么,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本豆瓣红人舒明月执笔的作品呢?是副标题“读出来”这三个字吸引了我。古语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自己偏偏在神韵方面欠缺太多,虽然文章逻辑清晰,但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颇有“解决XX问题分为几步”的说明书之嫌。如果亲爱的你也有同样的困惑,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写出自己文章的神韵吧。
关于这本书:
与现今的畅销书不同,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打开当年语文课本的感觉。从开篇对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赏析开始,作者就向我们说明了,这是一本超越国编教材的语文提升指导用书。
全书分成了3个部分,分别从内容、技能和拓展等方面对现当代大量优秀作品及作者进行剖析,一段一段地分析给读者看。在惊叹作者海量的阅读之外,如此精雕细琢地咀嚼作品的味道,真心让已经习惯了速食年代的我汗颜。
我们收获到:
【颜色】、【花事】、【美食】;【通灵】、【节制】、【收束】;【模仿】、【新秀】、【文艺】
这些都是书中小标题头部的提示。有没有想到些什么?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们需要回过头问问自己:“你写字是为了什么?”当初开始决定重新学习,只是有了看书的欲望。但是随着一部部作品的输入,让自己有了动笔的念头。所以从5月底,注册了公众号,开始在平台上更文,写作。而这,就是表达的欲望。将自己读到的东西分享出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去,得到对方的认同或反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基础的动力源泉。
在这个永远嫌节奏太慢的速食年代,我们习惯了3秒钟吸引法,学会了跳读、速读,而很少能沉静下来咀嚼文字的味道。简单,通俗,一目了然成为了新文章的审美标准。“比喻”“明喻”“暗喻”“拟人”“借代”……这些修辞方法你忘记了多久?更不用说掌握如何用为妙,哪里用为拙的各种技法了。
其实,无论是绘画、音乐、美食、文字等等,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是相通的,领域内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能自如展现自我,与大众达到情感上共鸣的高手。在明了了这个前提后,我们再进一步选择表达手法,锤炼表现形式,就会有的放矢得多了。绘画的用色着力,音乐的宫商角徵羽,美食的煎炒烹炸,都是可以借鉴到文章里的。前面列出的一串“【】”,也正是作者试图帮助我们唤起借鉴兄弟领域的意识和方法。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被父母送到绘画班培养兴趣爱好,但被老师评价为“天赋欠佳”而半途而废。而五音不全的我在音乐方面自然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对那种可以将梦境描绘成图画,将心情唱诵成旋律的人们,从小就只能投过羡慕眼光。而选择了这种人人都会的写字,来实现表达自己的途径。鲁迅先生在留日期间大量阅读美学方面的书籍,为其日后作品中的“颜色”配比之精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作为晚生后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扩展领域,使自己笔下的世界缤纷多彩起来呢?
处理语言时,作者必须沉静下来,研究语言的质地,思忖如何织染、剪裁、缝接。
作者如庖丁解牛般细致地分析了各位大家的精妙文字,同时将我们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观察、思考,如何将各门手艺揉杂到一起,为我所用地将表达这门技术发挥到更高的水平。而本文也是在领悟到这点之后,尝试性地记录和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悟,作为而立之年再次入门的“小学生”来说,需要走的路还会很长。而相信经过这一番领悟和练习之后,前进之路必然会愈加宽广。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