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孩子情绪崩溃大哭不止的时候,你是变得焦躁不安,下一秒就想制止她这样的嚎啕大哭?还是任其哭闹、不动声色、远离现场?无论是这两种哪一种都是我们内心在极力逃避她哭的状态。大多父母都能接受孩子的开心快乐,却无法接纳孩子的大哭大闹。这不足为奇,我还从未见过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被接纳过所有的情绪。
我们从小的认知里就是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消极情绪就是错的情绪,不应该出现。我们克制,因为觉得这是禁忌。哪怕正在大哭不止,大人一句:“憋住,闭嘴,不许哭”,你便可以硬生生的戛然而止。其实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些愤怒悲伤想要大哭的情绪一点错没有,它是一个情绪流动的通道,如果你贸然堵截,便成了焦虑创伤。如果你让它天然流动、欣然接纳、安抚陪伴,它倒会很快消退。
不被看见、不被接纳的情绪只会愈演愈烈。齐齐哭哭唧唧的时候,如果我很快安抚,她立刻欢脱无比,不再哼唧。如果我在忙其他的,那会儿无暇顾及她,她会越来越哼唧,直至大哭。也就是说我接纳她的情绪,她的情绪就会很快发生变化。
童年不只是无忧无虑,还有很多的挫折和眼泪。那些在大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常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焦虑。而孩子们这些消极的情绪我们必须去倾听、接纳然后告诉她们如何去释放和克制。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二、亲密和安抚、包容和接纳、尊重和共情
很多时候孩子行为不当,家长都会急于纠正不当行为,对于孩子的情绪已无暇顾及,却孰不知往往是不安的情绪导致了不当的行为。我们应该首先针对情绪做出回应,倾听她愤怒哭闹表象下所隐藏的无助和恐惧。她们需要的是亲密和安抚、包容和接纳、尊重和共情。
齐齐现在一岁半,每天的脑回路都特别清奇。她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也有自己做事的逻辑顺序,顺序不对、一言不合就开始哼唧哼唧哭。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她内在迸发的洪荒之力。而老母亲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倾听接纳她所有的情绪,当年那个急躁冲动、走路带风的姑娘慢慢的被她磨掉了性子。虽然这个过程异常艰辛,我要改掉太多根深蒂固的思想还有急躁易怒的脾气,比如阻断她的哭闹不止、评定她的行为举止、否定她的感受情绪。
我只需要在她情绪崩溃大哭不止的时候,抱着她轻轻的抚摸后背。这个时候她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也不会接受安慰和意见。她只需要我的陪伴、理解、拥抱,让她觉得我是爱她的,我与她之间无比亲密,我接纳肯定她的情绪、尊重共情她的想法,而不是对她说:“不许哭”、“妹妹只是想和你一起玩啊”、“不要害怕,没什么的”。此刻你要记得,接纳情绪能够扑灭一切愤怒、失控、强烈的火焰。
一旦火焰熄灭,在尊重她的基础之上,再去说些理解她的话。用“镜像反射”的方式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比如“你真的很生气、很害怕”,让她明白你真的理解她并且接纳她的情绪,她会很快与你沟通。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倾听、理解、接纳更让人觉得安慰了。
而相反的如果你没有去理解接纳她,而是去否定堵截这些情绪,去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匆匆压制这些情绪。日积月累情绪不再流动,那么便会在其他地方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变得躁动不安、阴郁沉闷。亲子之间的交流也会中断,孩子心中不再有内化的安全感。毕竟孩子最初的安全感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肯定与呵护。
三、接纳孩子的全部情绪之前首先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情绪
事实证明,如果你很难接纳自己的某种情绪,你也会同样难以接受别人身上的同种情绪。比如你无法接纳自己心底的恐惧、愤怒,你认为这些情绪都不应该存在,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向你表达了这种情绪,你便会无比焦虑,甚至言辞犀利地指出对方不应该存在这样的情绪。
因此如果你想接纳孩子的全部情绪,那么首先你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情绪。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情绪都没有被全部接纳。那种固化的思维模式总是会提醒我们:“你不该如此焦虑、愤怒、害怕”;“她做这件事没有要伤害你的意思,你太敏感了,为这个生气很莫名其妙啊”;“你怎么会那么生气呢,她只是不小心踩到了你”。这么多诸如此类堵截情绪的话语让我们不自觉的把情绪分成了“应该有的情绪”和“不应该有的情绪”。
日积月累,我们压制那些“不应该有的情绪”,耗尽心力它们却依旧负隅顽抗。其实我们只需简单的告诉自己:“我就是很生气、很害怕、很焦虑”。去接受它,而不再奋力挣扎,就是这样简单的镜像反射就可以让你接纳所有的情绪。基于此你才可能真正引导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全部情绪。
在陪伴安抚孩子的过程中,很难有父母做到全程云淡风轻。我们倾听孩子,接纳她们所有的情绪,并不意味着纵容和妥协。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立场:“你哭吧,我抱着你陪着你,但是那瓶药水真的不能打开盖子乱涂乱抹。”
也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但不要去辱骂、谴责、言辞激烈的贬低孩子。只是真诚且真实的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这里有个小技巧,让“我—信息”发挥作用,比如:“我现在很累很困,想要休息一会儿,你在我身上翻来翻去,我没办法休息了。”不要低估孩子替别人着想的意愿,我们只需要真诚且真实地把自己当下的感受告诉孩子,孩子是可以理解且礼貌的体谅我们的。
当孩子看到我们这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愤怒,不带指责、不去评定地向对方表达出来,没有攻击对方的人格尊严,更没有内疚羞愧地去压制它。孩子便会潜移默化地学习这种接纳情绪的方式。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她也会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
四、借助“游戏力”释放孩子的情绪
小时候最喜欢去姥姥家。每到黄昏时刻,一群小孩儿便开始在村子里嬉笑打闹。最常玩的游戏是“123木头人”、“打闹游戏”,夜幕降临时,我们都是满头大汗、轻松大笑着跑回家。就是那种酣畅淋漓的快乐,让夜晚的睡梦也变得尤为甜蜜。以至于每次去姥姥家我都大喊着:“我要去放飞自我了”。
现在看来,那些童年的游戏缓解了我很多的焦虑,疯闹大笑释放了我心底累积的紧张感,得以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轻松上阵。如果这些游戏和父母一起玩,那效果将会更好,单是想象就觉得美好无比,父母放下大人的架子,与我们一起嬉笑打闹,这种天然的联结会给予我们很多力量。在“游戏力”释放积压情绪的时候,有父母在身边联结,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情绪失控,因为这种联结是内化安全感的关键所在。
“枕头大战”、“抓不到我”这类打闹游戏,齐齐很喜欢,尤其是“抓不到我”,我每次都是装作很自然的愚笨,跟在齐齐身后抓不到她,差之一毫也会让她溜之大吉。最后总是她大笑着主动钻到我的怀里,被我捉到。这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当然,我们的拥抱让联结更加亲密。针对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焦虑用“枕头大战”效果应该是极好的。
“躲猫猫”、“捉迷藏”“假装大笑”“滑稽舞步”这些游戏也是我和齐齐常玩的。游戏的过程充满欢笑,释放紧张感。我在她的身边陪伴她、倾听她,她感觉的到我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大人,她与我的关系亲密而温暖。这种联结在每次拥抱、击掌中愈来愈深。那些消极的情绪也会随之而去。
《游戏力Ⅱ》中有句话:“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面对孩子被燃爆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陪伴拥抱、接纳共情,而不是对她的情绪不屑一顾或者指责否定、任意堵截。我们要用爱、共情、接纳、亲密温暖的联结为孩子打下安全感的地基,再去借助“游戏力”带来的笑声和轻松引导孩子释放和克制自己的情绪。
本文参考书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游戏力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