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映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再到彩色,也不过是近百多年来的事儿。
看电影是儿时的最爱,也是儿时的美好期盼。记得在村里上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两次到县城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无论当时看的是什么内容,能进城溜达溜达也挺知足的。
当年县城有几个有名的电影院,其中的一个名字叫县委礼堂。从村里到电影院大概有七八公里的样子。每当要进城看电影的时候,学校领导就会组织全体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歌声,一路欢笑,迈着轻盈的步代向电影院的方向奔去。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出行非常方便,还没有通公交车通往县城。
每次进城看电影。让人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儿。一是能夠有机会在电影院享受空气的凉爽,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有就是能趁机进城去饱一下口福。
当年,县城电影院的降温设备来自两种方式,一是电影院的天花扳上挂满了吊扇,自始自终都在不停的旋转。再就是用排风扇抽取地洞里的凉风,以达到电影院内降温的效果。因此,坐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真的是好极了。
去县城看电影,还有一个愉快的享受。那就是可以饱一下口福。通常只要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进城去看电影,家里人都会给上五角钱作为中午的饭费。可不要小看想当年的五角钱,它的价值足以抵上现在的三十元甚至更多。
等电影一结束,孩子们就自由结合去逛逛街。当然,主要是去买吃的东西。从北关到南关,满街都是人流,而来自乡村的少年男女,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切都是那样的好玩,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当然,在炎炎夏日,孩子们的最爱还是吃冰糕,当年也叫冰棍。满大街都是老头、老太太,也有个别的中年人推着一辆白色的装冰糕的车子,胸前戴着白围裙,在不停地叫卖,“冰糕三分儿,大楼冰糕,黑糖冰糕”等等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从北到南不算太长的街道上,一路前行,一路欢笑,吸吮支支冰糕,享受着丝丝凉爽,好不逍遥。
到了古城墙上,沿着古城河岸,到処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饭店。卖丸子汤的,卖羊肉汤的,卖胡辣汤的,卖油条火烧的,如此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孩子们掏出买冰糕后剩下不多的钱,买上一角钱一碗的胡辣汤,再掏一角钱买两馒头,坐在低矮的凳子上,风卷残云的一气呵成。汤足馍饱以后,大家三五成群的沿着原路返回,有时候直到很晚才能到家。家人都在村口向远方眺望着……
在没机会进城看电影的日子里,那个年代的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是那么重。尤其是吃了晚饭以后,都在互相打听着哪个村有电影,演的是什么?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是平原游击队还是渡江侦察记?路途只要不是大远,十里八里的就不在话下,大家就三五成群的一轰而去,等电影散场后,往往都是后半夜的事儿了。
每当想起当年那种还比较原始的娱乐方式,现在还时常感觉到一种超然的乐趣。
前些年,每个城市还有几个大型电影院,每每有新电影出来,电影院门口的海报也是眼花缭乱,挺吸引眼球的。人们都会抽空陪家人或朋友买张票去看场电影,那也是招待朋友或者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吧。电影院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绝佳场所。当然还有星罗棋布的录像厅。
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如今的电影院一个个也被淘汰了,成为了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如今即使在农村,也很少再有年轻人到处赶场去看夜电影了。一人一步手机,一人一副近视镜,爱着什么就下载什么。真正达到了一机在手,应有尽有。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还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如果别人都在变,而就你还保持不变的话,你就成了异类。所以,时代也在逼着自己改变。看电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