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商业表达,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达成共识和争取资源。
能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职业和专业的重要标志。
对于领导来说,总是担心下属听不懂,于是滔滔不绝地补充和解释,结果越说越多,最终变成了一人的脱口秀。
对于职员来说,这样的领导说的话全是重点,却又抓不住重点,什么也记不住,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那如何做到精准、清晰、有效的商业表达呢?
推荐大家阅读《商业表达力》这本书。
本书作者刘哲涛、杨阳深耕商业表达领域十余年,曾为罗振宇“时间的朋友”、吴晓波年终秀等知名IP提供幕后支持,辅导过腾讯、阿里、奔驰等世界500强企业,并帮助无数创业者、管理者突破表达瓶颈。
基于多年实战经验,他提炼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表达方法论:
为什么表达:打破“上帝视角”,用共情引发听众共鸣;
怎么去表达:植入故事与情绪,让观点深入人心;
做什么准备:从演练到传播,打造令人难忘的“高光表达”。
表达不是天赋,而是可复制的技能。
书中提到的四个妙招,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职场表达的底层能力。
第一招,逻辑结构。
逻辑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往细里讲,是拆解事物背后的“颗粒度”,厘清关键要素的“优先级”。
颗粒度是一件事是由哪些部分、环节构成的;
优先级是指这些要素中,哪个是重要的,谁是谁的基础和大前提。
在表达中,做到以下要点,可以助力你优化你的表达逻辑。
首先,找到Why,它是一件事的出发点,是动机、目标、价值观和大方向。
找到理由:同人不同命?不要放弃你的解释权。
统一立场:找到Why,让你的表达与听众利益相关。
其次,把讲的内容变成听众心中的若干问题,串联起来讲明白,就是最好的逻辑结构基础。
利他主张:把你要说的,变成他想问的
认知协调:达成共识的关键,是获得承诺
信息结构:顺应听众思考,找到内容的相关性
最后,找到并讲清楚促使听众发生改变的4个预期要素——反常、向往、损失、容易。
切入反常:没有反常的表达,只是正确的废话
营造向往:最动人的激励,是“你希望成为什么人”
看见损失:行业之光苹果,为什么会被小白群嘲
接受容易:再远的路,也可以拆解成每一步
第二招,关键说服。
说服的背后,同样必须先统一立场、串联问题、满足预期,所以“逻辑结构”中提及的话题,是说服的基础。
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它看到自己、看清未来的故事。
洞察先行:说服的最高境界,是引领思考
提问引导:好的提问可以引导话题,摆脱负面情绪
促成改变:过不好这一生,是“道理”的问题吗
表述观点:没有故事的价值观,只是无聊的说教
素村灵感:讲出曾经影响过你的“关键时刻”
生动演绎:事实-感受-评价,三位一体的演绎法
第三招,共情互动。
所有行为改变的背后,都一定触发了底层情绪。而“共情力”,就是可以触发这种情绪的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
首先,用跟对方相同的经历去建立情感体验,是你影响对方的关键。
自我视角:我们身处的时代,鼓励个人化表达
展现情绪: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是展示你自己
亲历视角:平淡无奇,是因为你需要一次“时空穿越”
身临其境:穿越回情绪源头,放下全知全能
其次,努力去跟对方统一立场、绑定利益关系。
统一立场:找到Why,让你的表达与听众利益相关
洞察先行:说服的最高境界,是引领思考
认知协调:达成共识的关键,是获得承诺
提问引导:好的提问可以引导话题,摆脱负面情绪
利他主张:把你要说的,变成他想问的
第四招,掌控舞台。
站上舞台,一个人的发挥和表现跟日常沟通有很大不同,首先需要克服紧张、缓解不适感。
拥抱紧张:紧张的情绪,有时并不需要被“克服“
然后掌握一些临场技巧:怎样开场、要不要提词器、怎么互动、讲段子、练习眼神和手势。
设计开场:掌控演讲开场5分钟,你就成功了一多半
讲稿提词:做万全准备,却视之浑若无物
现场互动:好的互动,是“你想到了,我还没说”
段子调侃:幽默的来源,是预期的合理错配
舞台台风:百般演练,不如提前录制视频
以上就是书中介绍的逻辑结构、关键说服、共情互动和掌控舞台四个妙招,用好这四个妙招,就能大大助力我们提升职场的表达底层能力。
希望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在未来各种场合下,对于商业化表达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
期待你的实战中精进职场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