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的三个蒙古汉子,遇到了陷于深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一匹马,不忍心看着连主人都已放弃的马儿就这样走向死亡。他们将马群赶了过来,马群围绕泥潭外围奔跑、嘶鸣,一圈又一圈,它们仿佛在不断地呼唤它:跳啊,跳啊,跳出来啊,跳出来啊!
陷于绝境中的马儿终于鼓起了勇气,使出浑身的力气往上飞跃,一次、两次、三次……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最终拔出了泥潭,摆脱了绝境,得到了重生!
相信看过这段视频的人,都会感动不已。为生命唤醒生命而感动,为努力拔出泥潭的马儿而感动,为三个蒙古汉子的不忍之心而感动。
用生命唤醒生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视频中的这匹马,自己无力拔出泥潭,主人也没有办法将它从泥潭中救出。如果不是一群马,一群奔跑嘶鸣的马,一群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马,它是无论如何都出不来的。正是受到生命的感召和呼唤,它本已绝望的生命被重新唤醒,因而激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从泥潭中奔腾而出。
这怎么不让人感动!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生命对生命对唤醒,生命对生命的引导!
喜欢文字的我,去年六月份开始在简书日更,偶尔看到一些简友加入了齐帆齐老师的写作特训营,心有所动。但转念一想,靠特训提高写作能力估计蛮难的。于是,就像另一个简友说的,我就这样散兵游勇的在外面晃荡了半年之久。
寒假里有点时间,想着不如来齐老师的训练营试试。报名后读了老师寄来的两本书已经有所感悟,没想到,进入营里,更是被齐老师、被助教老师、被其他同学所感动。
感动,来自于感受到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在这个营里,你能感受到热情,感受到一群对写作充满热情的生命间的相互影响,感受到齐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引导和唤醒我们。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
荣格离世前跟他的学生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三个蒙古汉子,之所以决心要拯救这匹马,是从马的眼神里读到了渴望,对生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感动了这三个蒙古人,感动了它的同类——那些奔跑的马儿,最终也感动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奋力地、顽强地、不屈不挠地跃起,最终自救成功。
如果,它就那样绝望下去,放弃自己,再强大的外力也影响不了它。
过去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重伤患者,昏迷不醒,最终被医生宣布为回天乏力。但是爱他的人,不相信,或者说不死心,嘶声力竭地叫喊:你回来啊,回来啊,不要抛下我啊,不要抛下我……最终,患者居然被唤醒。医生一脸惊讶:这是生命的奇迹!
既然是奇迹,肯定是可能性很小,但不代表没有可能性。不过,有个前提,患者自己的求生意志很强。
齐老师说,我讲再多的写作理论和诀窍,你自己不写还是没用。
从齐老师的书中,从其他简友的文中,可以看出一些简友,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总是对写作充满热爱,满怀向往。像一颗颗生机盎然、蓄势待发的种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中,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我想,进入营里的简友都应该是这样的种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看着陷于泥潭中的那匹马,三人于心不忍,这不忍就是动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的开端。
虽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个世间,对于别人遭遇痛楚、困难、绝境,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还是大有人在。不愿加以援助,有可能是自己不具备施救的能力,也有可能被私欲蒙蔽了真正的内心。
如果那三人,对这匹处于绝境中的马儿,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然后快马加鞭,飞驰而过,就不可能产生“生命影响生命”的壮丽之景,更不可能产生奔腾一跃的惊人一幕。
恻隐、仁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怜悯和同情,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这样的恻隐仁爱之心,不仅能影响另一个生命,使生命得以延续,它还可以让爱,得到传递,甚至,还可以激发智慧。
陷于绝境中的马儿,自己无力挣脱泥潭的羁绊,主人也无可奈何离它而去,看来它只能等待死亡了。而这动了恻隐之心的、急于想救出这匹马儿的三人,却能急中生智,想出了“用生命唤醒生命”办法。
仁,也能生慧!
想来齐帆齐老师,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开办培训班去影响更多的普罗大众,这也是一种智慧之举啊!
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这样影响他人的人!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5)篇1880字,共71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