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家庭教育口传书》——一本我被序言吸引的书。
今天继续分享《家庭教育口传书》——一本我被序言吸引的书。
十个与九个
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今已为中国大多数的城市父母所熟悉,而刘亦婷的父母在回忆怎样教育小亦婷时,这样说:
记得孩子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换做其他家长两个耳光肯定早就过去了。错一道还有情可原,做错九道那就是不可饶恕啦。
当我看到对的这道题时,脑海里突然涌现出电影《师生情》里那位优秀的白人教师,他在给一个长期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的情景。教师耐心地说:“孩子,我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要紧张,仔细数数我这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
黑人孩子缓缓抬起头,红着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
“太好啦!孩子,你简直太了不起啦!一共就少数了两个。”教师由衷地赞叹说。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了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师生情》中的这个片断,令我永生难忘,也给了我莫大的启示。面对十道应用题,对于做错的题我没有打叉,但对于做对的题我打了一个大大的钩。
女儿做对了一道题,我想到的是鼓励,想到的是她小时候蹒跚学步,我欢欣鼓舞的情景;想到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我泪流满面的情景。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对她说:“孩子,简直不可思议啊,你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做这么难的题,而且居然还做对了一道。”
女儿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问道:“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啊?”
“爸爸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呢。”
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当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时,可以想想那位教师。五个指头都数错,换来的不是一巴掌,而是一句鼓励:“太好啦!孩子,你简直太了不起啦!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这样的父母,又如何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虽然我觉得刘亦婷的事例中有水分,但它确确实实反应了当下一些父母的焦虑。
给予孩子鼓励一定比打击要好,它可以保持或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可以借鉴不能照搬。
凭着对孩子的爱,只要用心找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