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父母感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逆反心理越来越重”。有时候,甚至顶撞我们,乃至报复父母。
面对冲突,叛逆,我们大都选用各种招式,想要“制服”孩子,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来自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
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做了哪件事,让我们心生叛逆?
场景一
爸爸:“我们去公园先玩海盗船还是旋转木马?”
孩子:“我要玩旋转木马。”
爸爸:“那我们玩海盗船吧,好玩,刺激”
孩子:“……”
场景二:
妈妈:“喝苹果汁还是橙汁?”
孩子:“我喜欢喝橙汁,我要橙汁!”
妈妈:“橙汁酸牙,那我们就喝苹果汁吧!”
孩子:“……”
看到上面的场景,你应该觉得很熟悉吧!
我们长大的过程,很多时候的需求和反馈,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结果呢,我们慢慢认为,自己根本没必要,去思索或者考虑什么。
和父母的权利争夺战中,我们总是败下阵来。权力之争,少有对等的时候。
-2-
回看上面的场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亲子间的权力之争,还是孩子不自信的错误行为,大都源于父母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
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书中提及,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权利和能力不对等造成的。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父母和孩子就必须彼此尊重,用平等合作的态度,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利,即便孩子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利,我们也必须留出孩子的权力空间,不能忽略和侵犯孩子的权利空间,和孩子一起解决成长的困惑。
-3-
场景一:能力和技巧不娴熟
育儿过程中,和孩子有权力之争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但我们经常有一个误区,孩子可能是因为还小,能力不足,并不是存心想捣乱。
举个例子,父母跟孩子下象棋,由于认知能力和经验不足,大多数时候孩子总是会输,输了就很不高兴。一旦挫败感积累多了,没有得到疏导,孩子就会厌倦下象棋。
应对技巧: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事情做不好没关系,勇气和努力必须得到肯定。
回到下棋这事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你没有赢得我们是很正常的,我们小时候也常常输给爷爷奶奶。但我们看到了你一直在,努力尝试性新方法和新技巧。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
场景二:违反规则
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有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执行到底。而不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指挥他们怎么做。
比如,宝妈开车带两个孩子去游乐场,在路上两娃就在后面打闹。妈妈提醒了两遍,不但不听,还越来越过分。孩子看到妈妈生气,安静了一会儿,没过多久又开始闹起来,妈妈完败。
应对技巧:在警告孩子两次无效后,最后一次用平静而严肃的语气,告诉两孩子,如果你们再吵,我们就取消游玩计划,马上回家。如果孩子继续吵闹,立马掉头返回。
场景三:不知道行为的界限
除了规矩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也要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才是双向的权利平等。
比如,爸爸早上起来,把家里卫生搞得很干净。结果一顿早餐过户,孩子的饭桌下掉了一些米粒和饭菜。叫孩子打扫干净,孩子还有小情绪,迟迟不愿意行动。
应对技巧:跟孩子沟通后,等到小情绪平缓过户,引导孩子珍惜粮食,拒绝浪费是我们的基本界限。不小心掉的饭菜,破坏了卫生,自己要负责清理,尊重爸爸的劳动成果.
-4-
书中还提及,孩子的天生需求,就是竭尽全力的寻找归属感。归属感是勇气和自信的源泉,是被别人或群体认可、接纳的感觉。
面对寻求过度关注、顶撞父母、报复父母等场景的错误言行,父母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采用尊重、平等和合作的态度,平等的和孩子说话,帮助孩子共同去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如果你的孩子特别“粘人”,老是跟你“顶嘴”,故意来激怒你,或者孩子在学习上总提不起兴趣,大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归属感和自信心,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父母的平等对待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