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任何版本都无法撼动其地位。最近在网上搜到该剧重看,还是喜欢得不得了,遂一口气把剧看完了。
整部戏角色饱满丰润,演员表演拿捏得当。据说都是非专业演员,向全国各地征集。有来自部队、学校的,也有来自工矿、企业,甚至来自乡村山野的,参演时大多是十来岁的光景。
于是我对这些演员的“前世今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他们现在都在干嘛呢,过得还好吗?
我记得在2004年的时候,当时的《艺术人生》策划了一个大型的专场——《红楼梦再相见》,于是又忍不住在网上搜来看。
20年后,《艺术人生》把《红楼梦》剧组人员召集在一起欢聚,他们大多已是三四十岁五十出头。尽管不少人都还风韵犹存,但已明显看出岁月的痕迹,令人十分感慨,不胜唏嘘。
主持人在访问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当时还在)时更是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剧组里当年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女演员,在感情和婚姻生活的道路上,走得都比较坎坷,不少人都经历了离异的痛苦,让人不免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陈晓旭就是其中一位,她感慨说当初结婚时没考虑得太充分,婚后方发现双方有太多不合适的地方,于是便离了罢。轻轻的幽怨,有如剧中人林妹妹。
其实细究起来,她们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又跟当时的青少年们具有共性和同样的时代背景。
彼时,她们正和全国的青少年一样,或读书,或参军,或工作,或待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有着花一样的美好梦想,有着大同小异的喜怒哀乐,可参演《红楼梦》却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在物质匮乏和资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大多还是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都还不成熟。在这个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硬生生演出这么厚重的一部煌煌巨作,三个月的演前培训和历经三年的封闭拍摄,“红楼梦境”在他们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剧情里那种亦真亦幻,似有还无的“人世沧桑,滔天巨变”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和理念,同时跟生活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纠结。是该重情重义,还是趋利避害,是信奉权钱交易,有钱好办事,还是感叹千金散尽,财乃身外物,相信这些问题在每个红楼梦中人心理都有不同的投射和感悟。
就连我们观众也如此,初看不知剧中剧,再看已是剧中人。
电视剧播出后,不少演员一夜成名,由当初的默默无闻,变成了街知巷闻。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荣誉,让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下来。
待大戏落幕,曲终人散,是继续在聚光灯下寻梦?还是洗尽铅华投入生活?何去何从成了他们的艰难选择。有的人继续演戏,有的人选择深造,有的人下海经商。
但人生是一部宏篇巨作,一部戏的成功经验不足以能让他们享用一生,一路坦途,所以最后真正大获成功的人并不多。除了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和袭人的扮演者袁枚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他人的人生道路走得是比较曲折的。
像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他认为自己的娃娃脸只能演好贾宝玉,深知自己再也不可能超越这个角色了,于是选择回到成都,走到幕后,做了一名导演,成绩平平。
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则历经了数年的炒更走穴生活后,选择了经商,虽小有业绩,但最终也正如林黛玉那样,红颜薄命。
史湘云的扮演者郭霄珍,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北京的艺术院校,把户口落到北京。但数次赶考未果,北京梦想最终破灭。她于1992年结婚生子,与保姆一家四口住在18平方米的房子里。
最让人感叹的是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她移民加拿大后,也过过短暂的演艺生活,但没再获得成功。后来转战房地产,虽然业绩不俗,但当年花容月貌的她如今还孑然一身,坦言还没找到现实中的贾宝玉。
当下,无序成为了常态,不少人为了出名,不惜潜规则,曝艳照,造绯闻,大尺度直播,无下限自拍……只要能出名,便前途无量,财源滚滚。
可在当时,那年代,十七八九的他们,名气和光环对于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呼啸而至,社会风气大转,爱、正义、自我牺牲等伦理信条都逐渐被轻视,鼓吹金钱至上的观念与逐渐形成的新意识形态相结合,所有价值观念被重估,是非观念开始变得模糊。
对于社会和时代转变的急管繁弦,是这些在戏中历经世事沧桑、现实中又相对单纯的红楼梦中人始料不及的。
他们那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在名气的挟持下,变得模棱两可,不可名状,人生定位也不免出现偏差,所以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如意也在情理之中,婚姻中的磕磕碰碰,最终导致分道扬镳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像当今社会,个个都是少年老成,别看他们十七八岁,个个都已是生活的老手,游戏生活更是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