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家长大多对孩子不太放心。
孩子三四年级了,还有很多父母陪写作业,钢琴弹了几年,父母还在旁边监督。
父母一般会想,孩子都贪玩,我不看着孩子,孩子就不会好好写作业,就不会好好弹钢琴。
父母总是不放心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想要听话的孩子。
因为一旦孩子有些异动,家长心里就会失去了安全感,仿佛孩子离自己的预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就再不会走上一条光明之路。
我们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在过分关心、控制甚至是恐吓中长大。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现在的家长更加不淡定。
家长自认为这样是为孩子好,实际上父母所做的,是按照脑中的模子,早早的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和想象空间。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因此少走弯路,但是其结果,却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早早就埋下依赖父母,缺乏自信和害怕尝试、害怕失败的种子。
2、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直路。
孩子不断的尝试、试错的过程,看似在走弯路,实际上,这就是探索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边界、成就感,并逐渐形成自尊自信和自我约束的品格。
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和心理发育过程。
世界上没有不想求知、不想学习好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向善的想要自我成长的一面。
只是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有些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或者有时只是需要更久一点的时间,来消化某些特定的知识。
错误是珍贵的学习机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承担后果。
如果家长时不时的横插进来,否定孩子的认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孩子就找不到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家长就会变成孩子和外面世界的隔离屏障。
被家长过度干涉,没有自主权的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认知能力和表达自我。而能力的缺失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在学业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孩子更加不自信,而家长就更加无法放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些在家长监督下表现良好的孩子,和拥有自我驱动力,自发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孩子,也许暂时学业表现相似,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条人生道路,而这两条道路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在某个时间点上,自然而然的过渡。
那些被家长监督着灌输着的孩子,长大后将不得不用更大的代价,补上认知成长这一课,面对的将是一辈子的茫然和被动。
3、
懂得放手才能培养真正优秀的孩子。
亲子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将来离开父母可以独立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就是让孩子成为自我行为的责任主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慢慢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学着为自己做决定,并容忍孩子试错,给孩子尊重、信任和成长空间。
明明看到孩子错了,但是不马上指出来;明明知道孩子的弱项,但是留机会让孩子有自我体悟和改正;避免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本身就是学习的机会,考验和困难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原料,让孩子品味和承担因果,从教训中学习。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提供一些积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让他们有信心做一些突破和尝试,去从错误和教训中学习经验。
要知道孩子今天能做哪些他昨天做不了的事。
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去引导和保护孩子,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
4、
家长要采用宽严相济的手段。
放手不是放纵,更加不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大撒手。恰恰相反,适当的放权,是基于对孩子能力和个性的了解,建立在制定规则和与孩子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有引导、有界限的条件下,得到必要的试错和发展空间,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发展自我认知,成为一个内心自由完整的人。
父母要遵循一个原则:给予孩子自由和权利,让孩子有更大的自主性,但孩子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必须有相应的共识和规则做配套保障。
比如,在放权之前就和孩子约定好:父母对孩子的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孩子的权利和责任是什么?还有孩子要承担的后果是什么?
一个好的规定应该同时具有宽松和严谨两个方面。
它的宽松在于把决定的权利归还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变得主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在一定限度下,可快可慢,量力而行;
它的严谨在于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孩子需要知道自由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责任。孩子会慢慢了解一个人的表现由能力和态度决定,而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家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自由;相对应的,家长要严格执行纪律和家庭规则。
你可以自己安排写作业的时间,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写不完,就要自己去和老师解释。
你有权选择每天练习多长时间钢琴,但是如果上课时老师认为不过关,就要接受一周不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比如看电视)的惩罚。
这种放手,一般说来,要和孩子能够承担的责任成正比,和孩子的年龄成正比。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家长应该及时给孩子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让孩子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5、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也想放手,可是孩子没有那个能力,自我约束力不够。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现取决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取决于环境给他的反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及时对孩子的进步或者哪怕微小的改善予以鼓励,而不是习惯性的挑剔孩子,或者刚一放权,就立马期待孩子完美的表现。
一个不能包容孩子犯错的家长,是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敢于探索和敢于突破的孩子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具有无限潜力的种子,有长成参天大树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有超脱的心境,时刻对自我做出反省,守住自己的边界,约束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耐心、有敬畏、永远对孩子有信心。
这样孩子会有更大的动力和滋养,并在这种正向反馈的力量中,慢慢发展自我约束和认知的能力。
“宽在形式,规则相伴,达成共识,正面反馈”。才是放手的真谛。
5、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个体。
孩子的健康发展,来自父母看到并接受孩子独特的存在,帮助孩子看到自身的潜力,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并有技巧的帮助孩子把其中最好的一面发展出来。
想养育一个好的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多做什么特殊的事情,甚至是要提醒自己,守住自己的边界,少做一些事情,以保护孩子那颗原本自由的心。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最后一座堡垒。家长是选择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以恶意揣度和质疑自己的孩子;还是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接纳孩子、相信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不能一面批评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泯灭个性和幸福感,一面又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孩子,高压控制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需要爱的滋养,需要家长的保护和引导;也需要尝试、需要探索、需要足够的空间成长。
如何把握与拿捏其间的分寸,恐怕会是家长一生的功课。
正如泰戈尔在流萤集里说的,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我,又给我光辉灿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