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故事教学资源(理论依据)

指向儿童主体性的数学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出现并持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格特·比斯塔提出:教育努力的核心地带,是人的主体性的出现。主体性或主体特征不是某物的特征,不是一直在那里的事物,不是我们可以拥有、占用和确保的事物。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

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大卫·苏泽著的《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描述了:镜像神经元不仅能够模拟他人的行为,还能感应与此行为相关的属性,具有“移情与同情”功能,儿童在听故事或看书时会把虚拟的情节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十个孩子九个爱听故事!把数学知识嵌入小故事,给“冰冷”的数学增添了“情趣”,录制成微视频,更便于流媒体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顺畅为学习者提供信息资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儿童浪漫相遇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促发学习主体性出现,促进意义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儿童数学学习心情是愉悦的,态度是主动的,思维是灵动的,积极向上的故事情节渗透德育,落实学科育人价值。

鉴于对数学故事的价值认同,我们以数学微故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推进数学微故事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