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7. 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
【范文】
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朝着既定战略目标前行,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形态资本形成合力,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用。(选自2022年8月8日经济日报文章《发挥好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典故出处】
语出北宋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能够聚合天下民众的是财富,能够治理天下财富的是法律。
【典故解读】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北宋时设置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开支。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度支副使就是分管度支的副使。
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当时的度支副使吕景初掌管全面事务,王安石在其授意下,写下了这篇题名记。这篇文章借用厅壁题名这件事,借题发挥,从国家财政、法制、选才理财等方面,直抒己见,文思开拓,说理精辟。
文中“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这句话,表达了王安石对于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的观点:一方面通过合理调配财力物力,激发民众齐心协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制定财富治理的法律规范,有效统理全国财力物力。
所以,王安石又说,执守国家法律的是官吏,如果官吏不行, 那么即使有法律也不能按法行事;如果法律不完善, 那么即使有财富也不能管理好。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这句典故,常用于加强现代法治经济建设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增强法治思维,依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
【范文赏析】
经济日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发挥好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防止泛滥成灾。范文中引用“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这句典故,强调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有序运行,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08.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范文】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选自202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实现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
【典故出处】
语出三国时期魏国钟会《刍荛论》,“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非独谓府库盈、仓廪实也。且府库盈、仓廪实,非上天所降,皆取资于民,民困则国虚矣。”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国家的富裕,体现在百姓的富足上。
【典故解读】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家、书法家,他写的《刍荛论》是一篇陈述自己政治观点的议论文。从篇名上看,“刍”是割草,“荛”是打柴,“刍荛”就是割草打柴的人,引申为草野之人,古人在陈述意见时常用“刍荛之言”表示谦词。
文中阐述了国家富裕在于百姓富足的道理,国家富裕不单指国库充盈、粮仓充足,因为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取自于百姓,如果百姓穷困,那么国库势必空虚。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这句典故,常用来表达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范文赏析】
范文引用“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这句典故,表达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要求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