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这个词的释义是接受教诲,出自《战国策·魏策四》。之前是接触了之前闻所未闻之事,或者是听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时,说的词汇。但是现在反倒不愿意去说了。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巨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铺天盖地地扑面而来,想接触和不想接触的,都不由分说强贯于你。快餐、外卖、电邮、几分钟短视频、飞机高铁等等等等,看似为生活提供了无限便利,但是却感觉时间不够。
从前慢
以前的小孩子,小时候会觉得一年很长,每天盼望着长大,快快长大,但是时间就是很顽固,不紧不慢地走着,即使你再想催,它也固执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着,时间就在一天天的漫长盼望中过去了,那时是那么期盼又有远景的,长大后想想是幼稚并美好的。
以前车马很慢,绿皮火车咣当咣当才能将人送去远乡,通信很慢,没有电话之前,除了电报只能靠贴邮票的信件互相联络,会认真地书写,甚至配上好看的信纸,然后投入邮筒等着对方收到,并回信。这一来一往就过去好些时日,但是感情并没有因为等待而变淡,即使麻烦,但是也保持着固有节奏的联系。那时我们会习惯读书写字,会为读了一本好书而兴奋不已,会为收到远方亲朋的回信而欣喜温暖。
快节奏
随着长大,开始有了电话和手机后,慢慢地就不再斟词酌句地去写信了,电邮除了工作中使用,平时也用的很少,加上后来的互联网通讯工具的诞生,越来越多便利的联系方式出现,交通工具也越来越便利,千里之外可几个小时内完成往返,可跟亲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是通过朋友圈获悉近况。
就这样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却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信息越来越多,却不敢轻易相信哪个是真,发现去伪存真变得更难了。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效率变高后,人会越来越轻松,现实反倒是恰恰相反。会惊觉时间不够,一年年转眼就过去,还没想好人生的意义何在,就被生活的洪流推着走,因此出现了个现象,夜深人静时,人们会觉得这个时间完完全全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宁可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即使知道会有损健康,也要偷偷享受个人时间放松放松。刷剧、看短视频、游戏、看直播成了现代人的重要“提神”之物。看完之后呢,会不会觉得更加空虚?
人与人之间慢慢形成了个孤岛,朋友很多,有时间促膝长谈的却变少了。甚至当年关系很好的朋友,即使在一座城,但也难得有时间能相约,相约也很少能促膝长谈,总会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工作、家庭、孩子等等。有种总想好好聊聊却不知从何而起,走向何方。
贩卖焦虑
总像有把推手,在推着向前。打开手机,会弹出各种信息,各种游说,推销商品、推销课程,尤其是课程,很多开篇找个痛点甚至说是PUA也不为过,会用那种好为人师的口吻告诉大众,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科学的,买我的课吧,学会这几招怎样怎样……,让人有种“这么神!?那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赶快上几节课完成蜕变的吧”。课程内容也五花八门,教人怎么说话、怎么思考、怎么做人、怎么职场得意、怎么做爸妈、怎么做子女、怎么吃饭、怎么生活、怎么育儿、怎么教育孩子等等。有种上了那么多年学,居然是白上了的感觉,处处被教育,还是受教不够,但是真的值得受教么?一个人的成长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推力让其受教么?是不是需要闲暇时间,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复盘,然后觉知并开悟?
让人受教的目的是什么?
是否出自“善”?是否是真正的先利他后自利?是否扪心自问过“作为人,何谓正确”?
本来授业解惑是个好事,但今天却有点变味儿了,视频开场PUA的后面是满满的货币气味儿。不是说教育变现不是好事,只是有点本末倒置。稻盛和夫的理念之一--利他自利,企业的经营的大道尚且如此,教育不应该更是么?首先应该以真正能教书育人为前提,让他人获益后,从而变现。比如新东方成立之初,创业者初心是想自己出国留学深造,但苦于没钱被拒签,才想给人培训,从而赚取费用,既能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攒够留学费用。那时,这一举动确实让很多人获益并实现了理想,从而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而今的很多视频,上来就爹味儿十足,一副教育者自居,贩卖焦虑从而达到他们售卖课程的目的。大家觉得他们的课程目的是为了真正能让孩子或者家长获益还是为了家长兜里的银子?
有人说,流量时代跟以往正好颠倒了,古往今来都是塔尖之人才能著书立传,将自己所学融会贯通,从而推广让渴求知识的人学习并且受益,影响其他人。而今流量时代恰恰相反,看的人多才能决定流量的走向。比如一篇新闻报道为例,之前专业编辑机构,是需要实地探查采访、选题、撰稿、校对等等一系列专业性的流程,就像专业的名厨做一道美食一样,认真负责地专注于每个细节,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一道美食端盘上桌。可现在流量为王,就出现了“标题党”,博眼球,文章或视频内容言之无物,东拼西凑,甚至信口开河,添油加醋,错字连篇,但日更几十篇都不成问题,点击阅览的人越多就越有流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流量却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前段时间前冠军吴某芳网络争议事件,她说其直播内容是因为所在公司的要求,这个说法很可能是真,流量时代,有些公司关注的首要之事是如何短期内变现,而不会想着怎么尊重人、对社会以及大众负责。如果小孩子问大人,是成为网红好还是冠军好,应该怎么回答?
有专业人士说某音的底层逻辑,不是视频号与视频号的竞争,而是视频内容之间的竞争,怎样让内容有意思,比如说放下面子,加上夸张的演绎,观众爱看,就会获取流量。因此出现了很多,卖惨编故事博同情的或者是剧本演绎的。前段时间被禁言的说自己一天躺赚30万的女网红,按照日赚推算,她是可以一年内实现前首富说的“小目标”。一个朋友讲过一个案例:他曾经的同学年轻时是地痞流氓,好吃懒做、虐妻家暴、打架斗殴之类的,长期家暴致使妻子精神出现问题,后来遭遇车祸因医治不及时,造成瘫痪,流量时代他竟然能给自己包装成了爱妻人设,博取同情被捐款捐物,并直播带货,“奋斗”了50几年,都一贫如洗的,却没想到能有一朝靠谎言,一年挣了一辈子没赚到的银子。
流量时代,给很多大众提供了更多方式的生存利好。但也给一批无道德廉耻、不思进取,投机取巧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践行“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以前行骗,还得面对面,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的,现在面对一个方寸之屏就可坐享其成。
心理教育专家陈默曾在访谈视频中说过“你让现在的孩子努力读书,说知识改变命运,会获得社会地位被人尊重,孩子会没有兴趣,会说那当网红就好了”。她还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多有心理问题甚至轻生的?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在焦虑,这种焦虑夜以继日地传递给他们,孩子能不出问题吗?”
那老师家长的焦虑来源于哪里?跟这些到处逼人“受教”的氛围有没有关系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要这么功利性不可吗?
即将全面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源头是人类,发展可能会强于人类。在源头之初人类是否更应该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