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五岁的孩子,大人们常常不把他们当回事,觉得他们小,什么都不懂。
我知道这错得有多离谱,我能想象得到在他们小小的心里早将大人们看了个透,谁是和善的,谁是坏脾气的,谁是好说话的,谁是严厉的,谁是虚伪的,那种行为好,哪种行为有点讨厌……
他们可能表达不出自己的感受,但绝对会在行为上做出有力的回应。
我经常带儿子坐火车,有一次在候车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时他四岁左右。当时候车室里人比较多,座位上几乎没有空位了。
我和儿子对面坐了两个四十上下岁的女人,大大咧咧到有点不知羞耻,一个将两条腿盘放在身前的箱子上,一个将右腿架在箱子上,也不管来往的人有多不方便。
儿子看到她们时,表情上就有点不喜,后来其中一个用牙签透牙后居然极潇洒地呸一下吐向过道,儿子小脸立马就变了,和我说:“她差点吐到我!”
其实这过程中我对他的想法一清二楚,他觉得她们的行为粗俗、难看,他不喜欢。
他还不会说粗俗这个词,但他当时就是那个意思,他心里对周围人绝对是有个大概的审视和评价的。
事后我就那两个人的行为和他聊过,不出所料和我想的一样。我又特意和他一起分析,那两个人可能不是“坏人”,只是行为不恰当,不雅。
我们小区门口有一家卖菜的,摊主是个六十多十岁左右的女人,脸上晒得黑又亮,身上衣服好像总是灰土土的。
每次我买菜,或者从那经过,摊主都会特意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儿子每次都高兴的回应,有时还跑到她旁边去玩秤。
我知道儿子性格,他是绝不会随意主动到一个人身边的,他去了,说明他是喜欢那个人的。
离卖菜的地方不远,是一家粮油店,店主四十多岁,好像陕西周边的人,说话外地口音很浓。
她也很爱逗儿子说话,每次儿子都紧绷着脸,不理,甚至还拉着我快走。我怕尴尬,每次都代他回答,事后问他怎么回事,也也说不清。
这样情况次数多了,我也细细琢磨是怎么回事,后来注意到卖菜的摊主一脸的宽厚、随和,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儿子说话时语气真诚,看儿子的眼神里透着老人对孩子的喜欢。
粮油店的老板娘四十多岁,和儿子说话时语气夸张,诚意不多,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自然舒服,也许只是因为我常在她那买东西才逗儿子的吧。
事实上我也喜欢菜店的老板,我再次暗暗震惊于孩子敏锐的感觉,即使当时只有四、五岁,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啊。
对书本和电影,儿子同样表现出极强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不认字的时候,我给他读故事,或者他自己听故事机。他总是有着自己的喜好的,喜欢的,反复听,不喜欢的,再也不会要听。我发现他喜欢听的都是非常优秀又有趣的那些,我也觉得很好的。
窗边的小豆豆,不一样的卡梅拉,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座钟的秘密,捣蛋鬼日记,苦儿流浪记,他翻来覆去的听,到后来能大段大段的背出来,一边背一边笑着体会那些有趣的地方。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的两次表现。
第一次是我为了让他学点硬汉男人的气质,试着给他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当时想他很可能不会喜欢,如果他反对,就停下算了。以大人的观点来看,那故事对孩子可能有点太枯燥。
事实往往出乎预料。我一读起来,他立马就陷进去了,特别关心那个人和那条狼的结局,连其中的描写段落都听得极其认真。我读累了,中间休息,他都急得不断催促快点往下读。
终于读完,听到最后获救的人后来因为挨饿的经历而心理上出了点问题,在床垫下藏了满床的面包时,他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我真是佩服作家的本事,那么简单一个故事,居然写得把一个五岁的孩子吸引成那样,我更是感慨,孩子原来是天然有极高的欣赏能力的。
第二次是有次不在家,出去办什么事,儿子和他哥哥在家,两人看电影,弟弟选的,韩国的,名字是“啪嗒啪嗒”。我回来后,老大和我说看了电影,还挺好,说是弟弟选的,言语中透着赞赏。
后来有时间时我也看了一遍那部电影,发现确实不错,里面对动物的真心关怀也许打动了孩子柔软的小心脏。我想孩子是天生具有悲悯情怀的,他们其实比我们成人世界的道德教化走得要早和远。
由此我想,成人如果小看了孩子,那绝对是可笑的自以为是,孩子也许心里正暗暗笑着:别装了,我知道你们咋回事!
/有的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