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跟不上,孩子就完了!”
这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在这个全球疫情井喷式爆发,开学之日遥遥无期的春天。多国学校陆续停课,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网课”行列。
被迫兼职班主任的家长们,也像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前几天,一位以色列妈妈的吐槽,刷爆了全网:
“听我说,上网课这招根本不行,这太让人抓狂了,根本不可能!”
“我要崩溃了!”
“新冠病毒没要我的命,网课要了我命了!”
……
看着她一脸生无可恋的崩溃式吐槽,隔着屏幕也感觉到了那股熊熊怒火。
网课仿佛一口煎锅,将她煎得内焦外也焦。
前两天,常熟市的一位爸爸,因为儿子不好好写作业和上网课,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了,并坚称要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儿子被吓坏了,哭着让妈妈带他去找爸爸,可气坏了的爸爸根本不接电话。要不是儿子最后报警求助,这位爸爸估计还能让儿子担心好多天。
一个大男人,竟被网课折磨到这种地步。想想真是,又好笑好心疼。
不过,被网课折磨崩溃的可不止家长,孩子们也正遭遇着难以言说的悲伤。3月24日,杭州一个10岁男孩,因为上网课和妈妈产生冲突。
一气之下,竟离家出走,藏到了一家店门口的桌子下,悄悄哭了很久。
好在最后孩子被民警平安带回,否则这位妈妈一定会悔恨终身。
可幸运不总是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前不久,石家庄的一个12岁男孩,因为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训斥后,一时想不开,竟从楼上跳了下去。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孩子,父母痛哭流涕:“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
网课,好像成了一名无形杀手,将千万家庭虐得生不如死。可事实上,网课真的有这么大能耐吗?
不,它只是做了背锅侠。真正使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焦虑。
家长的焦虑,孩子的焦虑,教育的焦虑。
【一】曾在一篇讨论网课的帖子下面,看到不少网友的吐槽:
网友@小吴说:看到孩子在家上课不认真,焦虑随之而来,很怕他现在不认真后期跟不上……
网友@柠檬说:孩子不愿意学,每次都被我逼着把作业做完,看别的孩子表现那么好,我觉得自己可能生了个废物。
网友@Rose说:我半条命快没了,孩子颓废,大人焦虑,家里鸡飞狗跳。感觉原本可以考985的孩子,现在估计只能考普通学校了。
网课就像一面观心镜,将每个人的内心,都真实折射了出来。
担心孩子听不懂,担心孩子作业不会做,担心孩子比别人差……
这种教育焦虑,并非凭空出现。只是以前孩子在学校上课,家长没这么直观的感受而已。如今,课堂搬进家,孩子的所有小动作、小心思,以及孩子间的差距,都清晰地呈现在家长面前。
而网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试错、调整的过程。换而言之,网课放大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使得对孩子有着高期待的家长,一时接受不了这种落差,进而被“过滤思维”和“灾难化思维”占据头脑。
所谓过滤思维,指一个人只关注负面信息。而灾难化思维,指将事情的后果灾难化,甚至对将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要做最坏的打算。
放在这里就是,家长很容易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只盯着缺点不放,并联想到了未来种种不好的后果。
“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如果孩子未来不幸福怎么办?”
……
为了扭转局面,家长只好加大力度干涉孩子,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
于是,行为边界被侵犯的孩子,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家长越是要求,他就越不好好上课,一会走神,一会打盹,一会喝水,一会尿尿……
最终,亲子间冲突加剧,进入了恶循怪圈:家长越焦虑,期待越高,孩子越不配合……
而在这场拉锯战里,没有赢家。只有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抓狂的家长和孩子。
【二】根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68%的家长感到教育焦虑,教育焦虑指数高达67点,焦虑程度普遍偏高。
而在这场焦虑厮杀的战斗里,家长占据着主导地位。
只有家长休战,孩子才可能停战。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摆脱网课焦虑,家长不妨试试这么做:
改变思维方式,着眼现实
要想告别焦虑,就得先改变思维方式。
首先,世上没有哪个孩子是真的糟糕到无可救药的。有缺点,必有优点。
多注意孩子的优点,随时用纸笔记录下来。时常翻阅回顾,感受孩子美好的一面,给自己正向暗示。
其次,扭转灾难化思维。《应对焦虑》一书中,给出了三个步骤来帮助扭转这种思维。
第一步,识别灾难化思维,把我们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如:把“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换成“我认为孩子考不上大学了。”
第二步,质疑观点的正确性。质问:孩子网课没上好,真的会考不上大学吗?这个考不上的概率有多大?如果考不上大学,人生就真的完了吗?
第三步,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评估:网课也许会让孩子成绩暂时下滑,但绝不到今后的人生就完蛋了的地步。而且,其他孩子情况估计也差不多。那么开学后,老师应该会据此做出教学调整。
结论:一时的网课成绩,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
通过这三步,让我们重新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估问题,从而慢慢接受现实,走出焦虑。
帮助孩子,而非拖住孩子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句经典台词: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是啊,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难免会做错,难免会焦虑。
可从心理学上讲,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系统,会互相影响。如果孩子每天生活在焦虑的氛围之中,想保有好心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真的为孩子好,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焦虑行为。平时多鼓励少批评,多放手少干涉,多引导少强迫,以身作则少双标。
比如:孩子做作业错了很多,就鼓励孩子下次认真审题,争取少错一题。而不是骂孩子笨,甚至上升到孩子不学好的高度。
或者,孩子上网课时,家长也在一旁认真工作,保持安静。孩子受到影响,必然会好好听课,且不会有被监视的感觉。
呵护自己,不以孩子为中心
父母子女一场,是缘分。但太多父母在有了孩子后,就迷失了自我,每天围着孩子转,早已忘记呵护自己。
其实,想要家庭和睦,自我呵护,必不可少。否则,日复一日的忙碌,会使人越来越精疲力竭、焦虑不安。
焦虑问题专家埃德蒙·伯恩曾说:自我呵护,是保持情绪活力
【三】有人说,亲子教育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我明明在爱你,你却觉得我是在伤害你。
殊不知,沾着焦虑味道的爱,最让孩子难以下咽。孩子的优秀,一定不是在父母的催促和指责下培养出来的。
卡尔·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父母只有先消除焦虑,孩子才可能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双赢。
别太担心,别太着急。
莱辛曾说,走得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
与其担心孩子走得慢,不如多和孩子聊梦想,多帮助他制定目标,激发他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