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维持和调整活动。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心理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互相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什么是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动机的实质就是学习需要。
从需要的运用上来看,学习动机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也称学习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指向的是学业成就,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的一种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它指向的是学习任务和活动本身。
这三种内驱力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某种内驱力作用的大小和它在学习动机中的比重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人格结构等因素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什么是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期待就是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只不过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