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
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
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
出妻为种后园葵。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
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汾水鼎:汉武帝刘彻得宝鼎于汾水,并因此改年号为“元鼎”。《史记·孝武本纪》:“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宝鼎出为元鼎,以今年为元封元年。”
岘山碑:即堕泪碑,见《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熊罴:熊和罴,均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去妇因探邻舍枣:《汉书‧王吉传》:汉朝王吉的邻居种有枣树,枣树生长茂盛垂挂到王吉的庭园,王吉的妻子采了几个枣子吃,王吉很生气,要休妻,邻居劝不住便要砍树,王吉方作罢。
出妻为种后园葵:《史记‧循吏列传》: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奉法循理,“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一次公仪休吃蔬菜,感觉味道非常鲜美,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又看见妻子在织布,织得也非常好,就把妻子赶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说:“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chóu],售)其货乎?”
咿轧:摇橹声。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