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中科院的一个搞基础研究的朋友聊天,互问互答,十分投机。
聊到最后,我夸对方一句,“你们很伟大啊,整个人类科技进步的基础就是基础研究的进步。”
他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类科技进步的基础不是基础研究,而是哲学。
哲学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名著?
名著据说就是那种人人都没看过的但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看过的书。
套用下,哲学就是那种人人都没学过但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学过的书。
当然,这里的人人有点夸张,理解成大部分就行。
说真没学过也不对,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我们都学过;
至于当时到底是为了哲学,还是为了考试?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实用
写推文一段时间了,每次文章写完,都很纠结这次的题目到底应该是怎么命名:把四个字的题目“断线的风筝”改成“请坚守原则”改成“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坚守规则?”改成“无所畏惧的人,什么时候他才能坚守规则?”
是的,最后的标题最简单易懂,也最吸人眼球,但是也最实用。
我是谁 (Who am I?) 我从哪来(Where am I from ?)我到哪去 (where am I going?)哲学的三大问题已经不能够再吸引我们的眼球。
为什么我不能坚持到底?如何克服懒惰?如何战胜拖延?一个月内让你成为xx大师?如何做最xx的自己?这些问题越来越受欢迎。
匆匆忙忙地看完此类书籍,豪情万丈,激情无限,人生充满了正能量,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的情况下,反弹必不可免。实用主义的态度看似是在走捷径,有的时候往往会让你忽略最根本的东西。
我们越来越沉浸在“攻略时代”和“指引阅读”,在心灵鸡汤的滋养下,我们被养的越来越不愿意吃“粗粮”。
粗粮
哲学就是“粗粮”。一种让你吃起来,不太顺口,但是消化后,却营养丰富的“粮食”。毫无疑问,《中国哲学简史》就是这么一本书,冯友兰先生在本书中大量地引用古代文献而很少加以解释,对于没有过较深厚古文基础的人,读起来真跟吃“粗粮”差不多。
锅锅断断续续读了10天,读完后身心俱废,赶快看了一季奇葩说。本是为了放松一下,没料到,自己在欢声笑语中一本正经地思考起辩题的哲学渊源。
可能这就是罗振宇所谓的认知升级吧,把自己从周边的环境中抽离出来,靠着想象和认知,为自己构建一个更大的生存环境。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一个问题。
我感觉我快有病了,思考的太多。
超乎
我相信即使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有人问:哲学有什么用呢?是的,实用主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哲学。
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作出这样的回答:对超乎现世的道德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这些没用宗教信仰的人,会多出胡思乱想的自由,我们可以站在跟神,佛,上帝同等的高度去思考,我们是不用于臣服谁,但是我们少了作为人应有一些的东西?
当时我的回答是,敬畏感和约束性
现在看来,自己当时的认知层次还是太低,喏,冯友兰先生说了:我们中国人不是宗教的,但是通过哲学同样实现了对超乎现世的道德追求。
惊诧
好的书籍就是能够让你读完后恍然大悟,如沐春风。这里我选择“惊诧”这个词来分享我读《简史》过程中的几个令我惊艳的地方,希望成为你阅读此书的诱因。
一,老子有个经典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书中说到一个的例子:迷信是科学的起源。
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二、关于艺术家和艺术的观点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
结
这就是我脑子里的垃圾,分享完毕,不要相信一个疯子的话,更不要问一个疯子:哲学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