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理解”了所学知识:三位国外学者的意见及启示(本文章只用于学习,如有使用不当,请作者联系删除。)
2015年12月18日 11:25 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7期 作者:周成海
作者简介:周成海,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大连 116622)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必须促进学生通过“有意义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因而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所学知识,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理解的标准”的认识存在着过于简约的倾向。近几年来,威金斯和麦克泰格(Wiggins and McTighe)、奈特(Knight,O)以及克利斯(Kolis,M)等国外学者分别提出更为复杂的理解标准框架,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建构出一个更加具体和全面的理解指标体系。
关 键 词:课堂教学 有意义学习 理解标准
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师知识分享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880165)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辽宁省中小学教师非专业性表现的传记研究”(JG13CB03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义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机械学习”和“无效学习”之所以被否定,原因即在于它们不能引导学生走向理解之途。理解意味着所学知识的“转化”(Transform)而不是“囤积”(Banking),[1]学习者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并将其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东西。
理解如此重要,自然就产生了以下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在教学中应运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来增进学生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第二,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所学知识?对于第一个问题,认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二个问题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如果阅读国内出版的教材和专著就会发现,对于依照哪些标准来评估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已经有很多论述存在,毕竟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归纳一下几位知名学者[2][3][4]在著作中的论述可知,国内学者所强调的理解标准包括以下六项:
第一,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第二,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第三,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第四,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五,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第六,能否将学习内容进行转化(如将一段描述转化为图表)。
然而,在研读国外近几年出版的教学研究著作时,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对于“理解”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扩展,他们倾向于从更多维度、更多层面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以下介绍的就是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一、威金斯和麦克泰格(Wiggins and McTighe):理解的六个方面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最早在1998年就提出,理解包含六个方面(Six Facets),这六个方面可以作为判定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指标(Indicator)。2006年,麦克泰格在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对“理解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表1):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理论影响非常广泛,许多教学研究著作都采用了这一分析框架。例如,201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就以图示的方式更完整地展示了六个方面所涵盖的具体指标。[6]
图1 理解的六个方面
如果我们将表1和图1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在图1中,解释(Explanation)、释义(Interpretation)和应用(Application)三个名词在表1中却变成了解释(Explain)、释义(Interpret)和应用(Apply)三个动词,图1依据的是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更早些出版的著作中的论述。这一变化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原先名词形式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改为动词形式是出于同一考虑,即更强调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
“理解的六个方面”这一分析框架,首次将洞察、移情和自知作为理解的指标,这使我们对“理解”的理解深入到情感和元认知的层面,进一步揭示了理解指标的复杂性,也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
二、奈特(Knight,O):“3个维度、18项指标”的理解标准[7]
奈特(Knight,O)认为,理解意味着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亦即将知识应用于一个未见过的难题或案例中。因而,“表现”(Performance)是一个核心概念,必须要求学生去做些什么,特别是做些从前未做过的,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真知或理解的存在。学生的理解绝不仅仅表现在能背诵信息和使用常规技能上,我们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应用而不是复述来证实他们已经理解了某些东西。具体来说,奈特将理解划分为3个维度:介绍(Present)知识、操作(Operate)知识、批判(Criticize)和创造(Creat)知识,每个维度又细分为6项具体指标(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奈特实际是依据18项指标来判定学习者是否理解了所学知识,奈特还反复强调,“理解意味着表现”(Understanding Means Performance),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活动中寻找其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证据,要实现这一点,一种较为便利的方式就是参照上述3个维度、18项指标来设计高质量的测试题,通过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来确定学生理解与否、理解的程度如何。
三、克利斯(Mickey Kolis)等:“7维度、3层次”的理解标准[8]
克利斯等人在2012年出版的著作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理解的维度及标准,他们提出的理解标准更为复杂,不仅提出理解包含7个维度,还将每个维度按照理解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由低到高的3个层次:
表层理解(Surface-level Understanding):在这一理解层次上,所有的事实均以孤立的形式存在,所学内容并没有与广泛的背景因素(谁、什么、何时、何地以及为何)建立起联系,学习者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僵硬、保守的。
智力水平的理解(Intellectual-level Understanding):在这一理解层次上,知识被置于更大的概念框架之下,学习者的反应虽不够流畅,但是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存在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
活跃水平的理解(Dynamical-level Understanding):在这一理解层次上,学习者能将所学知识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加以理解,使所学知识与它应用的情境相匹配。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进入”所学知识,并把握知识的全貌(Big Picture),能对情境做出最佳的、多样化的反应。
接着,克利斯又论述了理解的7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分为上面所介绍的3个层次:
(一)概念理解(Concept Understanding)
学习者能依托自己的经验,了解某一概念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并能判断出某一事物是否归属于这个概念。
1、表层理解:经验就是概念。例如,当我学习“宠物”这个概念时,我想到我的狗,我的理解是:宠物就是狗。
2、智力水平的理解:能说出一个概念都包含哪些事物。例如,学生注意到其他人有其他种类的宠物,意识到猫、仓鼠、鱼,甚至狼蛛也能成为宠物。
3、活跃水平的理解:能说出概念的普遍特征,同时能确认个别的例外和异常。例如,学生已经知道宠物就是能满足人类陪伴需要的动物,并且能解释为何狼蛛这样怪异的动物也算宠物。
(二)背景(Context)
也就是将概念放在其背景中来理解,背景包括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处(Where)以及为何(Why)等方面,要完整地理解背景,需要解释、移情和洞见。
1、表层理解: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认识某一事件、人物或概念。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1776年,包括下列事件……
2、智力水平的理解:学习者仍然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所学,但是已经能将其准确地置于一定的时间段中来考察。例如,从当时殖民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角度看,下列事件和信念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3、活跃水平的理解:学生能从“在那时、在那地方、在那种情况下……”的视角描述事件、人或观念,也就是以“局内人”的观点来理解概念。例如,能想象出当时对于《独立宣言》的签署者来说什么是最要紧的,能解释他们在那时候、在那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
(三)分析(Analysis)
分析就是具有了把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并确定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
1、表层理解:各个部分被正确地认出并命名。例如,“轮胎”、“链条”、“手刹”这些都是一辆自行车的组成部分。
2、智力水平的理解:各个部分被正确地认出并命名,同时也能准确地说出每一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说出“链条”在自行车这个机械装置中所起的作用。
3、活跃水平的理解:各个部分被正确地认出并命名,也能准确地说出每一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此外还能准确地阐明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阐述自行车的每一个零件怎样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形成有效的运动系统。
(四)关键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关键性思考涉及做出决定或排定顺序。
1、表层理解:排序/决定是建立在个人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例如,比萨很好吃,学校食堂应该提供比萨做午餐。
2、智力水平的理解:排序/决定是参考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他人的经验做出的。例如,学校食堂应该供应比萨,因为很多学生喜欢吃。
3、活跃水平的理解:排序/决定是通过运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做出的。例如,如果学校食堂提供比萨,那么午餐将会具有下列营养成分……
(五)应用(Application)
应用指的是在适当的、新颖的、困难的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1、表层理解:学习者能遵循一套规定好的程序来完成一项任务。例如,能根据说明书组装一个火箭模型。
2、智力水平的理解:学习者能够遵循一套规定好的程序来完成任务,他还能判断出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新技巧或修正某些知识来完成这项任务。例如,我能根据说明书组装一个火箭模型,第三个步骤我不熟悉,我会进行学习以完成这个任务。
3、活跃水平的理解:学习者能创制出一套自己的程序,对必要的技巧进行精炼,并学习新的知识来完成任务。例如,我理解了火箭的运行原理,如果我能用这种特殊方法将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我会造出一个更完美的火箭模型。
(六)创造(Creativity)
创造性可使学生将以前从未联系在一起的几个部分组合起来,或者从新的、不同的视角来看事情。创造性表现为流畅性(更快地产生更多想法)、灵活性(产生的想法种类更多)、原创性(想法很独特)和精致性(不断完善想法)。
1、表层理解: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精致性这些创造性特征中有一两个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但是并没有带来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例如,我根据需要以及自身条件写了这个计算机程序,我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它确实好用。
2、智力水平的理解:为了解决手头的难题,学习者能够对现有概念进行彻底地修改。例如,我已经分析了这个计算机程序是怎样运行的,在充分考虑其他各种可能的运行方式后,我对既有的程序进行了修正,使它运行得更好。
3、活跃水平的理解:学习者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和精致性,将以前从未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或者用一种新的想法来解决手头的难题。例如,因为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处理问题,我能够发明出一种足以改变我使用计算机的方式的程序。
(七)自知(Self-Knowledge)
自知指的是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负责,将学习作为他们自己的事情来看待,并能充分地认识到他们自己本身所拥有的思想、行为和信念体系。
1、表层理解:学习者开始关注到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信念体系怎样影响他们的学习或对现实的看法。例如,我住在一个叫威斯康星的小镇,我的经验和那些住在大城市的人或许有所不同。
2、智力水平的理解:学习者开始选择他将从每个学习片段(Episode)中学习什么。例如,住在一个叫威斯康星的小镇,我看到过狩猎活动、冰上捕鱼以及奶酪加工,我拥有的这些经验,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3、活跃水平的理解:学习者的思想、行为和信念体系之间有了相互影响。例如,我关于世界的想法和期待是伴随着我在小城威斯康星的成长而形成的,我能证明我的成长历程怎样塑造了今天的我,我能认识到我现有的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
克利斯提出的理解的7个维度,与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的六个方面”有两处完全一致:“应用”和“自知”,而将“创造”作为理解的标准又和奈特的观点相同。克利斯将理解的每个维度又划分为3个层次的方法,的确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但是这种层次划分又可能带来操作上的困难。
四、怎样才算“理解”了所学知识:综合性的思考
在本文的开始部分,已经罗列了国内学者阐述的理解的六条标准,而对三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无疑会大大开阔我们的视界。如果能结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构造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理解指标体系,则本文的实践意义将会更加突出。
参照上述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着提出一个更趋复杂和细致的理解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做出说明(见表3)。
上述20条关于“理解”的指标,综合了三位学者的见解,并考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因而是一个更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列出这些指标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中小学教师评估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理解到何种程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启达.图解教学原理与设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4.
[2]张建伟.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4.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4.
[4]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1.
[5]Carol Ann Tomilson and Jay McTighe.Integrating: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 Understanding by Design[M].Alexandria:Pearson, 2006:66.
[6]Tracey Tokuhama-Espinosa.Making Classrooms Better:50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ind,Brain,and Education Science[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4:98.
[7]Oliver Knight and David Benson.Creating Outstanding Classroon:A Whole-school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