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八堂课》时,我常常会笑出声来,有时一捶桌子,心道:这如何想来?细细思索几回,唯有叹服再叹服,既叹其情趣盎然视野通达,又服其学养深厚识见卓异。《诗的八堂课》,确如封底文字所言,是一本“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谈诗录,好看,也值得看。
如书名所示,此书共分八讲,为: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其中第一讲论诗的发生学,二、三、四讲论诗的艺术鉴赏,余下四讲论诗的主题。这个体例,显然从《文心雕龙》而来,而书中也多有引自《文心雕龙》处。如此安排,隐隐有承续《文心》传统之意。在这个无论文风还是学风,都如潮涌般追赶新变的当代,此书“致敬”经典的古意,让它别具一番坚实感。
但作者江弱水先生的文艺观绝不老套,相反,书中充满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观点,如:
诗歌的产生,有赌博、弈棋二途,赌博而来的诗,靠的是运气(灵感),虽绝妙好句会自动奔赴纸上,有如神助,但后继往往乏力;弈棋而得的诗,靠的是理性思索、执术驭篇, 也许缺少华彩,但是稳、冷、狠,很少出错。
又如这样的观点:
鉴赏一首诗,要把它当作活体(好的诗总是活的),要品尝其滋味,聆听其节奏旋律音质,触摸其肉身肌理,还要观其形色,嗅其气味,涵泳其意义,眼耳鼻舌身意一齐调动,而总领这六根的,则是味觉——味觉最为私密、微妙、深刻并带着欲望的气息,能调动六根,故而常遭禁忌。食物中有所谓“禁脔”,而某些历史时空,有些诗也是不能染指的禁脔,否则柏拉图为何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而中国的宋儒也常说文词害道。
此般观点个性鲜明,却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事实上,江先生的论证十分严谨,既能对中国古代与欧洲的理论依据作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又多引中西学人、作家如刘勰、王国维、钱钟书、顾随、柏拉图、福楼拜、罗兰·巴特、T.S.艾略特等人的观点或作品,以为佐证。更可贵的是,江先生援引虽多却不为所囿,腾挪驾驭,重在“成一家之言”,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因此,本书虽为学者之作,材料充沛富赡,却无繁琐累赘之感,读之反而如观花丛,如访名园,既有所得,又欣悦畅快。
江先生是扎实的学人,也是有趣的才子,其人生动活泼的性情,时时流露于严肃的观点探讨之际,令我想到当年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离骚》时,向空中吐出的几个烟圈,儒雅风流。
比方说,论及赌徒型和棋手型两种诗人时,江先生写道:
“有人初入道,随便一写,有了,好了。他没受那么多的文学规训,读的书不及你百分之一,写的字不及你十分之一,但他一出手就赢得满堂彩。这样的人真让你泄气,像袭人被踹了窝心脚,‘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你写不过他呀!就像打麻将一样,他一抓就是一手好牌,你呢,却永远是一四七三六九,张张不连,先天已亏,后天无补,只好认输。”
再如,对比辛弃疾与周邦彦词中对女性的观照:
“周清真恰恰鲜有那种借色浇愁的态度,即连辛稼轩都未能免俗的‘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式的风流自赏,拿女人做镜子爱死自己。周邦彦对女性是真的爱,真能欣赏,真够体贴。这首《望江南》……写美人并没有自作多情、自我涉入,只一味心虔意诚地礼拜,甚至有点呆。”
又如,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节奏旋律:
“就语言形式而言,七四四,七四四,仿佛优雅的舞步:七个字往前走,然后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再七个字往前走,又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在行进和徘徊之间,真是顾盼生姿。”
像这样的妙喻、妙笔、妙解,岂止是独具只眼,简直是与古人身隔千载而心领神会。江先生解诗,凭的不仅是学养,也是性情,所以《诗的八堂课》里,古今中外的诗人都是活泼泼的,他们的诗作也都有味可品、有肌理可触、有情趣可感、有理趣可思。
《诗的八堂课》的底稿,是从江弱水先生上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的讲义。此类整理自录音的谈艺著作,如我非常敬重的叶嘉莹先生的说汉魏晋诗、说唐诗、说宋词系列,蒋勋先生的说唐诗、说宋词、说《红楼》系列,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行文拖沓重复乃至“跑野马”处太多——这当然是现场演讲留下的文字痕迹,也有其亲切通俗之特点,但总体来说,文字密度与醇度都不高。江先生此书却无此弊,因其于付梓之前,大力删削整改,实际上等于重写了一遍,把演讲稿变成了一部案头著作。因此这本薄薄二百页的小书,满满都是紧实精壮的干货。从文字的可读性来说,这本书也是当代同类著作中位列前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