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留言说,“发现我家孩子,无论是游戏还是玩闹,不允许自己失败,觉得自己输了就是输了全世界,会非常的失落,不开心,有时候还会为此发个小脾气。
觉得自己输了就不对,都不知道怎样让他正确认识失败,认识失败不可怕。但又怕他没了好胜心,那个度好难拿捏。”
还有妈妈说孩子不管是下棋还是玩游戏,输了就会哭没完没了。其实这个跟孩子的逆商有关。
记得那时候小小鱼三岁多的时候。我经常带着他还有表哥、表妹在公园玩游戏。有时我们就会玩一些竞赛的游戏,比如老鼠偷油或者老狼的游戏。
因为他还小,但是玩的劲儿很大。等他输了几次之后,就开始不玩了。一个人闷闷不乐。
我们都来劝他加入,哥哥还急着说“输了又没事,生什么气嘛!”而我在旁边鼓励他:“快来,等你长哥哥那么大的时候,也能跑的很快的,别灰心,来玩吧。”
可他还是不会加入,宁愿一个人在旁边坐着。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要多花点心思引导才行!
如今再看,两年时间过去了。不管是玩竞赛游戏或者是下棋。他已经不会太在乎这个输赢,而只是希望你能多陪他玩一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转折——让孩子能坦然地接纳输(失败)。
(2)
为什么很多孩子抗挫折能力差?这跟孩子从小被众星捧月式地夸赞分不开。你常常会看到一家人围着孩子说你真棒啊!
可是,成长其实需要很多的养料,比如需要赞扬也需要适当的挫折。而很多父母却只看到了赞扬换来的笑脸,往往忽视了挫折时需要培养的坚毅品性。
我们要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表扬。
我有一个朋友,他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都很优越。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的坎,一直考第一,也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一直在家人和老师的表扬中成长。
后来他考上了人民大学,在我们那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可他一进去才发现自己实在太普通。所以才读了一个月就想着退学算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无法接受这个落差。
后来幸好有了转变,他说最感谢的人是班主任。那个暑假,班主任给他介绍了一个项目,让他去参与。他自己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
可就是从那次开始,他把自己归零,接受失败,也接受平凡的自己。有了这个心态,他在后来的项目中反而是坚持最久的。
他说:“一个人一旦发现了自己是平凡的一份子时,那就会有不断学习的努力劲儿,而不再活在他人的赞美中,自我迷失。”
父母的过度表扬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定向,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聪明的,不需要努力也是聪明的人啊。父母应该需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卡洛杜威克教授在研究中指出,通过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一种允许其他可能性存在的、促进进步和问题解决的态度,孩子们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每天都能在更有挑战性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问题。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思维,就不会害怕挫折。因为他们会自我激励,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会是那种一见打击就崩溃的情形。
比如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聪明,一直考高分,老师和父母地期待也高。一旦他考砸了,不同地思维往往造成不同地结果。
我记得有一个同学高考复读还是考砸了,他就选择了自暴自弃,连普通大学也没有去读,后来还不仅仅是放弃读书,也几乎放弃了学习。要知道,考试只有一次,代表一时而已,可学习却是终身的啊!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 [愉快]
(3)
父母要试着接纳孩子的汗水和吃苦的样子,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
有很多的父母是舍不得孩子吃苦的。所以从小就想着给孩子扫除一切障碍。
比如小小鱼每周有一节足球课。有一次因为刮大风,就有几位妈妈跟教练说,能不能让孩子们到室内练习,因为这风太大了。结果教练听从了建议,真的把孩子们带到了多功能厅练习。
当时我心里非常纳闷。本来就是为了让小小鱼接受一点磨练才报了这个班。结果还是被这些好心的妈妈给保护了起来。这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皮克斯有一部非常精彩的动画片《鹬》,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在这里面,小派珀的妈妈就算是面对风浪,也敢于放手,愿意信任孩子,并且默默陪伴,小派珀能经历风浪,迎接和享受美好的海洋世界。
这里面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思考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家里,我常跟儿子说的几句话也分享给大家。
“犯错没有关系,不做才有关系呢!”
“没关系,你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做到么?”
“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我相信你总是会搞定的!”
培养孩子的逆商,始于父母的接纳和孩子的自我接纳。因为这代表着我尊重你并且爱你。[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