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工作上不太忙,也可以说有点闲。然而一闲下来,我这个人就特容易陷入焦虑,不知所措。
有人说,你这是工作不饱和闲得了。但从表面看确实是这个原因,但本质真是这个原因吗。最近我一直在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
思来想去,我才发现闲的时候之所以会焦虑会迷茫,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目标,没有具象的目标,或者换句话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忙的时候,虽然同样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忙的时候被任务推着,眼前只有当前手头的活儿,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迷茫去焦虑。
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朋友感慨,如果现在学习的方式和强度能和读高三时一样,可以说不出半年在水平上就可以上一个或者几个层次。我说那是肯定的,因为高中有着一个明确的具象的目标,而且又有太多人推着你前进,并且又有一个大环境影响着。而迈入社会之后的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唯利是图,可又一心图快。就是这个图快的心,让太多人静不下来充电学习。
这种一心图快又没有方向的状态只要不改变,可以断定这样的人肯定成不了气候,即使能一时侥幸一夜暴富,后面也会有坑等着他。其实即使这种态度一时改变了,也不一定能成气候,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修炼和持续的精进,要知道在任何一个点方向错了,就有可能偏离目标。
3
为了寻找改变这颗心的答案,我在书中寻找,在网上互动,在线下交流,在网上向老师请教。最终我有幸在知乎上碰到了这篇文章《知乎万赞:如何才能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方式方法。
其实这篇文章我之前就有读到过,只是之前一心在图快,对于文中的十个问题,看得漫不经心,根本没有往深处思考。而这次我试着改变态度,去尝试运用里面的问题去思考。我把文章复制下来,直接在里面大段的写想法,并进一步梳理做成思维导图,又时不时的思考调整里面的一些细节。
文章作者在文中也说了,关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倒重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质问自己,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经历、体验、自我观察等,修改自己最初那个可能并不成熟的想法(甚至会完全颠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打基础,练内功的过程,不能一心求快。想一下,武侠小说中练内功时如果一心求快,那无异于找死。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迷失的过程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4
工作生活中所有的工具、方式方法都应是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理想生活”服务的,包括所谓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职业规划等等,都是要从这个问题衍生出来才能真正产生效用。要不然这些所谓的学习、自我提升,都将是盲目且低效的。
对于思考理想中的人生状态是什么样的,你可以从当下想象到80岁,可以从事业、财富、家庭生活、学习成长、人际关系、健康休闲六个维度去想象,越具体越好。比如理想状态中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样的,办公室如何摆设的,开会时是如何和人沟通的,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又是如何做时间规划的等等,越详细越好。
如果将成长看成是一个种树的过程,那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想象将来长成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而想象的每个维度就是树的一个个重要枝干,想象工作生活的细节就是那些枝枝蔓蔓。随着你的思考和想象,你会发现如果想要将这些想象成为现实,每个维度包括每个细节都会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你去学习去补充。而这些正是当下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联系点,有了这些联系点你就会知道当下你正在哪一块发力,还需要在哪些方向调整倾斜。
这就像在你眼前呈现了一幅交通线路实时导航图,你知道目标每一步的行动是为了什么,目标在哪里。这样你肯定会比原先的自己更快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5
要注意寻找答案的过程,不仅要想象和回忆你要什么,还要思考和质问,你真的想要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因为我们太多人想要的是比别人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票子。这个其实并不是你真正的想要的,这个只是你的贪念在作怪。要知道得到了大房子,还会想要更大的房子,挣到了100w,还会想着挣1000w,挣到了1千万,你还会想着一个亿,总是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循环。
这种追求通过比较得来的幸福的心理,其实已经由来已久。我们太多人是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成长起来的。读大学被教导要读个比别人好的,找工作要找个比别人工资高的,甚至说找对象都要找个比别人家好看的。这其中太多选择的过程,都缺少对自己内心的询问,更别谈对理想目标的定位。
这个结果的形成,很显然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一直是被推着压着前进的,从小被父母和老师推着,长大是被利益诱惑着,工作了成家了是被责任压着。小时候的学习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成绩,为了荣誉,为了比别人家的孩子强;长大了,很多时候的选择不是因为自己内心需要,而是变成了被迫选择。
在我们太多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根本没有把孩子当做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个体来养,很多过程都在替孩子做决策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迷失了自己。而迷失之后做出的选择,不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更多成了迎合父母的需要。此刻孩子俨然已不再是独立的人,而成为了父母实现自己低层级-竞争式快乐的工具。
6
长大后的我们,虽然离开了家庭,但我们却迷失了真我,开始活在了别人眼里,别人的评价里,我们变得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而此刻,我觉醒了,我决定要为自己而活,为真正想要的理想生活而活。为理想的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而去有方向的学习行动。
唯有此,才能走出迷茫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