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鹿面试
用专业和故事打动你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发表了这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处理好人际关系可能也是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几乎每天都面对同一些人。狭小的办公环境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但是却无法破除对方的心理隔膜。
最近来咨询的小伙伴都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较于工作内容,人际关系更像是一根鱼刺,卡在个人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中间。
上司,很难承认错误
丹同学考博失败后在家人变相的“驱逐”下毅然选择了找工作,独自一人到了另一个省份租了一间套二的房子,一边在网络上找合租室友,一边面试。
在她大学期间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甚至简历上也基本是一些校内专业实践。
终于在周转二十多天后,她找到了现在的工作——新媒体运营实习生。那天傍晚她坐上回家的轻轨,挤在人头攒动的车厢里时,便暗自笃定要在这个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事业。
工作环境不大,在一个小区的一栋楼里,从窗往外看,隔着玻璃,到处都是耸立的高楼,没有她家乡的山和树。
每天记录各个平台的用户情况,撰写文案,引流吸粉,这些和她想象的工作内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她也都能够胜任。
唯独是在工作交际中随时甩锅令人抓狂的同事和永远不满意不断让自己改稿的领导。
事发的前一天晚上导师不停地催促她修改论文,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导师训斥她写作态度不认真,她熬了一整晚改稿还是没能完成……

她的女老板时常过来视察,这天刚好公司业务繁忙,同事请假后将工作安排给了她。女老板从她身后走过,停住,一分钟后离开,没一会就把她叫到外面,告诫她工作时间不能改论文,她愣了,反驳女老板她并没有改论文,可能是她看错了。
“你还要狡辩,我都看到了。”
或许是工作时不小心点到微信文件,但是女老板不再给她解释的机会。
以后的每一天她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逃避与他人的交流,开会时让她汇报工作情况,女老板甚至侧面敲击她,“以后工作时间大家不要干除工作以外的事情”。
女老板的宣示,更像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我是上司,我能够看错?”
他人的推脱成为了让你行动的借口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实习生或者转岗er之间会更加明显,宛如读书时代大家都会“优先关照”转学生一样。

蒋同学同样也是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她经老师介绍进入到一家新媒体公司,主要负责撰写抖音脚本。运营部加上她一共七个人,每一次都是团体分工合作。
一次,在拍摄完自助火锅店视频后的第二天,交给编辑审核后,发现食物画面不够生动,剪辑出来没有吸引力,需要补镜头。大家面面相觑,摄像解释道那个自助火锅店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特色,编辑并没有听,只是继续说道让大家再去拍,这一次用公费,下一次就自己打车去。
僵持着,空气凝结,各自推辞着有其他工作要完成,摄像说后天的脚本该她写了,让蒋同学先跟着去担任一下摄像。
最后没办法,她和主播去补了镜头。
他人一次次推脱,你就一次次行动,这种借口不仅不会消失,还会一直跟随着你。
同类竞争关系最难将息
或许在学校里面大家还没有很强烈的竞争关系,各自有资源会一起分享,除了相约不做作业的朋友第二天一早就交了,说好了要玩却独自认真学习之类的故事。
但在职场中,即使是同事也会无意间透露出竞争意识。
怡同学很无奈,她刚进公司不久,另一个同事已经工作三年了,平时她们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偶尔也会合作。同事和老板的关系很好,而她的话并不多,虽然同事会公然说她犯得一些错,但是她觉得自己是新人,并没有太在意。
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她感到乏力。
其实我们都挣扎般地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的挣扎”之中——不得不和不喜欢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上司的脸色嘲讽等。
每个人都渴望从繁琐的人际关系中解救出来,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来说,人际关系成了一切烦恼的始作俑者。
朋友、同事间的攀比感到被禁锢,被压迫。越想内卷竞争也越想逃离或躺平。
虽然心里反对,但实际上还是去做了。这就是“认可欲”驱动我们去一边做着反感的事一边想着人际的不快乐。
我们似乎无法避免同类竞争关系,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地位,要么上升,要么下降。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避免的课题。一提到它,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是“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丹同学被上司误会,蒋同学屈服于工作,怡同学对这种同类竞争关系深感疲惫。因为如此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所以选择了满足他们所希望的生活方式。
希望所有的职场人都能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为之服务的、效忠的人始终都是自己!
“你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有遇到其他难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