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妈一个堂弟家打发孙女子(当地女孩子出嫁就叫打发),老妈因为想老家的人了,非要我带着她一起去。
很多年没有在农村吃席了,这一次让我印象深刻。农村人的质朴,热情和对长辈的礼节,让我感触颇深,原来被我们践踏的传统还有地方完好地保留着。
农村的大院子宽敞明亮,听主人介绍说院子有一亩半大,让人顿时心生羡慕。
家里的亲朋好友早早就来了,长辈被让在上房的大炕上,晚辈无论几时来的都第一时间去上房问候长辈,唠唠嗑,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再出来,腾出地让后来者进去。
一个大到离谱的厨房干活的定是村子里的巧媳妇们,一般主人家是不会自己上锅的。这些媳妇平日里可能看不出什么,一旦村子里谁家过事,她们的重要性就显出来了。
农村人还是重男轻女的,虽然说这几年没有原来严重,但过事就看出区别了。一般男娃结婚都是在当地餐厅请的主厨,这几年条件好了,大部分更是直接把宴席定在餐厅,可是打发女子就只是请了村子里的女人来做主厨。
我不知道也不在乎他们宴席的质量到底咋样,我只是稀罕他们这种过事的方式。
我能记起这样在院子里搭着帐篷吃席还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爸爸去吃席一般带的都是我。我在席上狼吞虎咽的吃相也是爸爸回家以后吐槽的重点。
老妈因为是长辈,被安排在了上房的炕上。宴席还没开始,他们就先吃上了长面。吃完长面,主家就要给他们捧上茶,端上瓜子水果什么的,还有专人给他们添水,其他人可没有这个待遇。
因为人太多,我们只能站在院子里。结婚典礼第二天在新郎家举行,所以没有典礼直接开席。
许多小孩子一会跑出院子,一会又跑进院子,我竟恍恍惚惚像是看见了自己。我忽然觉得眼睛有些湿,小时候爸爸走到哪都带着我,我就这样在别人家跑来跑去地玩,直到吃席的时候爸爸把我硬拉到座位上。爸爸已经去世几年了。
赶紧收起心情,悄悄地找了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坐下来。
我本来对乡村里靠邻居帮忙做的菜品没有一点期待,当冷热菜依次端上来后,我发现人的偏见真的很好笑。她们做的菜居然不输城市里规模不大的餐厅,不但整体搭配得很好,其中几个菜的摆盘还十分讲究。
我虽然是女生,却是一个标准的吃货。那个扣肘子,我自小爱吃,我便大快朵颐;红烧肚片也是一道久违的菜,现在宴席都没有这道菜了,关键它味道独特、鲜美,勾起了我味蕾深处地回忆;爆炒羊肉让我这个不怎么吃羊肉的人都忍不住吃了好几块;小火锅,食材新鲜、麻辣入味、量大,年轻人爱吃;清蒸中华鲟也是我爱吃的,只是已经太饱了,只能少吃几口。
老在抖音上看到农村人吃席会不停筷子地吃,甚至会抢。我记得我小时候吃席都没有见过抢的,大人会很照顾孩子,会主动把好吃地换到老年人跟前。我坐的那张桌子有一个年轻妇女带着孩子,我想她若抢着喂孩子,我就少吃点,我的一份让她的孩子吃吧。结果人家小孩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要出去玩,人家忙着带小孩,自己都没有怎么吃。其他人也是谈着东家的事,西家的事,疫情对出去打工的影响,自己家男人这些天都在哪里挣钱,悠闲地一边聊天一边吃,与城市里唯一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亲热了很多。
我一边吃菜,一边问她们厨房主厨的是谁家的媳妇,厨艺这么好。她们笑着告诉我,主厨还是我妈的本家,前几年在镇上开馆子挣了些钱,因为腰间盘突出回来了,人特别好,谁家过事都请她。我知道农村过事是不给帮忙的人钱的,谢礼也不过两盒烟,一瓶酒,厨房的人加一个毛巾,一块香皂,过事愿意来帮忙全是因为一个“情”字。
本来,按规矩新人和女方的父母都要敬酒,可能是人太多敬不过来,我们又是小辈自然排在后面,只有两个新人来敬了酒。我仔细看新娘子,小眉小眼,很秀气。新郎官则是有些黝黑,不过五官很端正,是一对很般配的新人。明天才会正式做新娘妆,我想那个时候新娘一定很美,可惜我看不上了。
宴席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我们要走了,因为后面还要开好几席,人家等着收拾桌子呢。有几个本家亲戚拉着要老妈去他们家,主人家也邀请老妈明天代表娘家去送新娘子,老妈这些年也着实想他们了,便留了下来,我自己回家了。
晚上老妈打电话说她住在了我一个姨姨家,其实只是本村人,我都不认识人家。那个姨姨家的大女儿还专门为她做了浆水面,好吃的不得了,把她吃撑了,她在炕上唠嗑呢,得晚点睡,明天还有一家等着叫她去吃饭呢。
挂了电话,感觉好亲切啊,好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我竟然羡慕起老妈这一代人了,等我们老了,恐怕没有这样稀罕我们的亲戚朋友了。我们在城市里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去和老家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