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育儿群听一个宝妈说了一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
“你今早刷牙没?”妈妈怒气冲冲的对面前的孩子说。
“我刷了。”小女孩小声的说。
“你真的刷了?”妈妈怒火再次升级。
“没刷。”犹豫好久,小女孩怯生生的说。
“为什么不刷?”
“刷牙麻烦。”
“我不管你了,你爸回来我就跟你爸说离婚,你跟你爸过去吧,两个脏鬼。竟然还敢说谎,你个撒谎精。”
当时我非常愕然,我加入的是一个鸡娃群啊,应该是一些理念比较超前的宝妈。但是这么注重孩子成长的宝妈,在与孩子沟通时都时时伤害着孩子。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又没打孩子,没骂孩子的,怎么就让孩子受伤了呢?
这里是满满的语言暴力,那什么是暴力呢?
引发自己或者他人痛苦的,就是暴力
那么按照这个定义的话,这位宝妈是绝对属于语言暴力了。
那产生暴力沟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么用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沟通呢?大家肯定特别好奇。
想起来我近期看的一本书《1小时就懂的沟通课》,开偏就引用了沟通领域非常经典的书《非暴力沟通》可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两本书,为什么这么值得我们去看呢?
书籍介绍
《1小时就懂的沟通课》,看着这个书名就特别的有诱惑力啊,1小时就学会,一定要翻开看看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畅销书作家李尚龙。这本书可谓集众书所长,摘录了沟通领域类的经典书籍的经典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清单。
《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一名国际沟通专家。豆瓣评分8.4分,不同于其他的书侧重于沟通技巧方面,这本书直击沟通的本质: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挖掘我们内心的情感诉求,让我们体验到温和沟通的魅力。
听完书籍的介绍,我想你肯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到底书中有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特别容易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呢?接下来我们一一进行介绍。
暴力沟通产生的四个原因
作者先回忆了自己写《刺》的时候发生的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社会青年因为小时候遭遇的校园暴力,将这份内心的仇恨转嫁给了一群无辜的孩子。
那么一切暴力行为一开始就源自行为吗?不,源自语言。俗话说的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足见语言的力量。我们明明是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家人的,但是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伤害了他们呢?
片段介绍了产生语言暴力的四种原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我们一一来解释。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这里两个词语道德和评判,不仅仅是评判,而且扣上了道德的帽子。
比如在文章开头我提到的刷牙的故事,孩子的妈妈首先分析了孩子的行为,1是没刷牙,2是没刷牙说自己刷了。分析完行为后给了一个评价:1是脏鬼,2是撒谎精。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会深深的受伤。妈妈在怒火的时候,不管不顾的语言,灼伤了孩子那颗爱妈妈的心。这里的妈妈不爱孩子吗?爱,但是她的话深深伤害了孩子。再深的爱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第二个原因是进行比较。
这个作为打压式教育的80后,我想大家应该深有体会。
你看看你们班的谁谁,考试考满分,你看看你,才考90。
你看看邻居家的王大丫,每天回来家务全干,抽空写作业到半夜。你再看看你,你有别人一半我就知足了。
这就是进行比较。父母的本意是激发我们的斗志,向其他人学习,但是伤害了孩子。我做什么你都觉得我不如别人,他是你儿子还是我是你儿子啊?进行比较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第三个原因:回避责任。本来这个事情是自己的责任,但是想通过语言进行回避。
有以下几种形式:
•我不得不
你为什么要工作?
因为我不得不做。
•现状导致的
为什么你任务没有完成?
因为我有拖延症。
•其他人的行为
你为什么跟孩子起了冲突?
因为她不听我的话。
等等这些,都是在逃避自己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找借口推脱。回避责任,也就意味着都是外在的错,自己没办法改变。
你为什么要工作?因为我要养家糊口。
为什么你任务没有完成?因为我没计划好。
为什么你跟孩子起了冲突?因为我采取了错误的说话方式,也没控制住情绪。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来替代回避责任的语言。
我们说一个常见的现象,
我就是因为有孩子,太忙没时间,不然我也能抽空好好学习了。
这句话宝妈特别容易说出口,无论是孩子小时候,还是孩子大了一点。宝妈总要在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当看到别人成长很快时,不由的会感慨这一句:我就是因为有孩子,太忙了。不然我也能给自己充电。其实这是回避责任,照顾孩子需要花费时间是事实,但自己真的抽不出学习的时间吗?
第四个原因:强人所难。
孩子妈妈说因为孩子不刷牙,要跟爸爸离婚,让他们几个脏鬼一起过。
这是隐含着威胁,你以后再不刷牙,我就不要你了。
我想这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威胁的语言不自觉的就脱口而出,因为好用。
做了不应该的事情时,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我们强人所难的想法根源。应该和不应该,你做了应该做的事,就值得表扬。做了不应该的事,就要惩罚。但是凭什么你认为应该要做的事就是应该做呢?对方可能认为不应该做呢。应不应该,谁说了都不算。
我们再看看这个刷牙的事:
你和你爸一样,这是进行比较。
脏鬼,是道德评判。
我要和你爸离婚,让你们几个脏鬼一起过。强人所难。
一句简单的话对孩子是伤害三连,那颗小小的心脏被严重伤害。对家庭的关系特别不利。
是不是通过我的分析后,你突然被吓出了一生汗。原来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其实都是充满暴力的,那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呢?好,接下来我们介绍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法。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法
这个片段讲了办公室一个常见现象,一份重要的文件被随处放,你刚开始可能是怒火中烧,那用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的呢?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具体请求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也就是直接说事实,不要加任何的评价,任何含有程度词,比如总是,老是等或者形容词的都是评价。
比如你回家看到家里到处都是玩具,一团糟。
看看下面这两个说法:
宝贝,妈妈看到你们把玩具散落到地上,沙发上,桌子上。
这是描述事实。
宝贝,你看看你们的玩具搞的到处都是,一团乱。
这是评价。
那大家肯定想,我这么生气,不表达出我的情感,他们怎么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呢?别急。第二个要素来了,感受,表达出内心此时此刻你的体验感。比如开心,失望,气愤等等。
“家里很乱,我感觉很烦躁。”我想这句话一出口,孩子就知道自己把玩具搞的到处都是对妈妈的影响。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什么是需要呢?我们会提到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有助于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生存,所以需要粮食和水。这里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长大。这是我们对安全的需要。
我们想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被爱以及爱别人。这是我们对社会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我对你言行一致,希望你也对我一样。这是被人尊重的需要。
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是需要不等于想要,想要更偏重于自己的欲望。
我想要一个听话且上进的孩子。
这是想要,不是基本的需要。不能将自己的想要与最基本的需要混为一谈。
比如家里丢了一堆玩具,妈妈的需要就是对于整洁带来的秩序感的需要。
妈妈可以说:我很看重整洁。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说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模模糊糊的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妈妈可以说:先把玩具分好类,然后把玩具送回家。
所以运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步骤就是:
1.留意发生的事情
2.表达自己的感受
3.说出自己的需要
4.提出具体的请求
小伙伴们可能会想,这四个步骤能不能随意改变顺序啊,比如我先谈自己的请求,然后说事实再表达感受和需要呢?
这里每一步都是层层递进的,前一步是后面一步的基础,前面一步做好了,后面一步才出效果。比如如果不做第一步,直接开始第二步,直接说好烦啊,我需要你的尊重,你没给到。请去带孩子。这样的对话,就特别容易引起争吵。
那开篇的这个妈妈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怎么表达呢?
宝贝,妈妈看到你没刷牙但是告诉妈妈刷牙了(观察),妈妈感到很失望(感受),妈妈希望我的宝贝言行一致并能看重自己的健康(需要)。所以回答别人时,做了就说做了,没做就是没做,而且能每天刷牙(请求)。
我想这样说的话,孩子不会受到伤害,也能认识到自己没刷牙反而说了刷牙对妈妈的伤害并体验到妈妈的失望,更能让孩子以后言行一致并呵护自己的健康。
结语
学习了暴力沟通的四个原因,大家可以用来检视自己平时的沟通中是否有暴力行为。如果我们过去的语言中确实存在了暴力,不要愧疚,不要焦虑。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沟通。
我们爱他们,就用爱语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