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受过教育的)译者将其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让人惊艳。通过书名你或许会认为这是一本鸡汤类书籍,实际上,它是一本传记,真实且震撼,相信阅读完的你会对“教育”有不一样的理解,对人成长的边界有新的认知。
整个故事是戏剧性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成长是令人感动的。九年义务的普及,”教育“两字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到了年龄我们便开始踏进学校,接收知识。而书中的主人公塔拉出生在一个极端的家庭,他的父亲认为学校是在误导学生的思想,因此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并没有完整的高中以前的教育经历。每个人自我思想的构建都来自于周围的信息,而教育便是拓展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不可否认,信息差推动着命运齿轮的转动,塔拉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打破信息的隔阂,构建了自己的思想大厦。
在年幼时,大人总是代表着权威,仿佛得到他们的赞美是一种极高的肯定,我们也许都曾拿着奖状去换赞美,也曾努力揣测过大人们的态度。在青春时,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们以经验为底气,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所谓的“正确答案",可那句”真的吗?”却一直在我的心里不曾淡去。在书中,作者面对父亲的冷漠和固执、哥哥病态的打压和控制,在这过程中一次次的自我剖析彰显出强大精神力量,仿佛在告诉我说你可以尝试着相信你自己,尽管你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思想,但你可以坚定的抉择,而不是依靠有认知局限的他人意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人生的一次次选择,如细沙沉积成堆积物最后形成岩石一般,成为了当下的自己。如果你对当下的自己有足够的认同,那你也应该对以往的选择有坚定的自信,对未来的选择有足够的确信。那句“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振聋发聩。
塔拉通过自学考入大学,最后到哈佛和剑桥读书成为一名博士。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经常被人们作为寒窗苦读的座右铭。但读书需要的不是只勤奋,也需要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耐心。以前我们阅读,更像是一块海绵,是知识的接收者。但作者告诉我们”“书并非而戏,而我也并不软弱。”成长需要养分,因此只有足够的经历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去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抬杠和质疑,最后陷入无边的怀疑主义。因此我们还需要具备“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的能力,去接收,去思考,最后走向确信。
塔拉对历史的兴趣来自于对自我偏见的修正。而这个偏见来自于那个压抑的家庭,那个家庭带给塔拉巨大的苦难,同时也带来一些“礼物”。这个礼物便是塔拉较之常人所没有的认知经历。也许正是因为一直处在错误的观念里,所以当面对正确的事实时会茫然无措,于是开始了对所谓正确观点的质疑。我们总是会轻易的忘记,我们一直活在充满观念的世界里,就像《理想国》中的洞穴里的影子,通说就是合理的吗?一直如此便是对的吗?书中给的回答是,“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积累和独立的思考,但同时保有一份信心,“当地面不再是地面,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面。”在此之前,我们应该保持谦卑,“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高考,也不仅仅是学历,而是通过教育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从而完成自我思想的构建。加缪的那句:“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阅读会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也会引导我们去接近那个完美的圆。人生是旷野,“教育”也不应该是考试,也是在我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时,才恍然发觉,在高考前低头赶路的日子里,我错过了多少的风景。塔拉在书中所言:“我所有的奋斗,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一个自己的思想。”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好句收集:
1.最终我认为,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教育的过程和目的合而为一,是一回事。
2.想起汇而构成人一生的所有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件。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堆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3.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
4.我的耳朵变了,他们听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他们听见的是一个信号,一种穿越时间的召唤,得到的回应是一种越来越坚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并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
5.我从未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特权: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
6.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7.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当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面。
8.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也许我得换一种阅读方式,书并非儿戏,我也并不软弱。
9.她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他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10.许多个世纪以来,女性一直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