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魏智渊老师的《儿童问题三十讲》,他对小学阶段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式,讲得很详细,操作性也很强。因此,特记录了一部分内容。
口语交际能力乃至于刻意的演讲能力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包含理解、表达、肢体动作在内的综合表现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不从小培养,就会错过敏感期。让成年后的表达变得不自然,甚至缺乏勇气。
从课程的角度,小学三个阶段训练的重点有差别。第一阶段侧重于讲故事能力的培养。中段侧重于口头分享与演讲能力的培养。高段侧重于演讲与辩论能力的培养。
讲故事训练的要点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构故事,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在讲故事训练中,一定要避免儿童背诵故事。而要鼓励儿童讲清楚故事的经过与高潮,并且不要在乎细节处的失真。有时候,失真正是故事的重新创造,出自有其意义与价值。儿童通过讲故事训练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力。每一次在教室里登台讲故事提前,最好有家庭的配合,帮助儿童进行打磨,以确保故事的吸引力。
中段的口语表达训练十分重要。这时候,讲故事不再是重点,而是让孩子把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能够向别人讲清楚就成了训练的关键。统编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就是我的暑假生活。要求儿童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暑假经历,重点讲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时候就要开始尝试为口语交流建立一套程序,以促成高效率的训练。这个程序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部分,一个是核心部分。
口语交流和演讲要有一定的尺度,建立相应的标准,这样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有了标准之后,就要建立一个训练的流程。假设一周有8位同学分享或演讲,每天两位,从周一至周四,那么周五就可以有一个复盘,复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正向复盘的原则。纠正必须是私下的交流,公开只展示正确的做法。
高段则以演讲为主,同时根据进度带入辩论。高段以演讲为主,意味着讲故事的比例显著下降了,表达观点的比例加强了,演讲稿写作的重要性也加强了。演讲也好,辩论也好,核心是“思”,是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思辨、反思、思想。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内容来源于班级发生的有争议的冲突事件。教材中出现的可供探讨的话题。共读书籍中可以分享的主题或有争议的话题,学校生活中的有讨论价值的事件。还可以来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或争鸣。围绕着这些素材或主题,儿童可以表达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在思路充分打开的同时,在对思维和表达本身的秩序性进行适当的约束。
例如,对演讲的外部形态及身体表现和声音控制进行具体的可训练的要求。对演讲稿的写作提出具体要求。一定要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若干次上台的机会,并且要让演讲或口语表达像字词一样过关,未过关的儿童则要老师或家庭加强辅导练习,最终达到全面实现口语表达的自动化。要避免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变成纯粹的形式训练,脱离了生命与生活,而要努力的恢复训练本身的生活化与生命性,让儿童充满激情的投入口语交际实践中去。
口语交际所涉及的主题关乎到广泛的生命与生活的主题,即所谓的大主题。这也需要老师有一些自觉的人文修养,对人类生活和生命所涉及的大主题有一些涉猎,否则就不容易形成判断力,也很难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