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五、莒国发生的内乱
就在上述与鲁、莒“郠之役”有关的外围矛盾逐渐发生变化的同时,该役的当事方莒国又发生了重大的政局变动。
……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戚。国人弗顺,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舆……(左传.昭公十四年)
季孙意如被释放返回鲁国和晋国发生“鄐田之乱”的当年(昭十四、前528)秋天,曾经向晋国抗议鲁国擅自发动并取得“郠之役”胜利、成功于上一年(昭十三、前529)参与“平丘之会”并参与结盟的莒“著丘公”去疾去世了。
早在鲁昭公元年(前541)著丘公去疾曾经以“亲齐派”的面貌在齐司马公子鉏的护送下即位,并驱逐了亲吴的公子展舆:
……莒展舆立,而夺群公子秩。公子召去疾于齐。秋,齐公子鉏纳去疾,展舆奔吴……(左传.昭公元年)
不过昭公年间莒国屡次败于鲁,导致大批领土逐渐丧失而齐国并未出面有效干预,因此莒著丘公不得不在“郠之役”(昭十、前532)后务实地倒向盟主晋国,晋国也对应地在“平丘之会”上羞辱了鲁昭公。不过好不容易重新纳入晋国争霸体系的莒国,由于新君即位上的矛盾,导致齐国再次控制了莒国:
……冬十二月,蒲馀侯兹夫杀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齐。公子铎逆庚舆于齐。齐隰党、公子鉏送之,有赂田……(左传.昭公十四年)
由于前述晋国对白狄密集用兵、局部内乱以及吴国战略调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晋国对一个已经被齐国深度渗透的莒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了,因此继续削弱鲁国以补贴莒国的必要性彻底消除了。
六、鲁昭公如晋
由于上述一系列变故,晋国的军事主将荀吴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临近的戎狄方面,而对于重新争取莒国并打通吴国北上齐国路线的兴趣已经不大。不过由于此前晋国曾经公开拒绝鲁昭公前往朝觐新君,并在“平丘之会”上羞辱鲁国,因此这段恩怨已经到了必须有一个了结的地步。于是在晋师终于攻灭鼓国之后的当年年底,鲁昭公一行如愿成行:
……冬,公如晋,平丘之会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
……公至自晋。子服昭伯语季平子曰:“晋之公室,其将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强而奢傲……(左传.昭公十六年)
可见鲁昭公此次滞留晋国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而且季平子并没能陪同前去,估计由主管外交的上卿叔孙婼为介。此次前往晋国的目的,除了完成之前没能实现的朝觐之礼外,主要是为了“平丘之会”故也,换句话说,并非是为了“郠之役”故也,也即晋国希望从鲁伐莒的收益中获得相应红利,而非去替莒国伸张。
根据当时尚未继承子服氏家主的子服回(昭伯)的评价,晋国国君由于“幼弱”而为诸卿所欺蒙,掌握三军之“六正”态度强横而“奢傲”,结果导致整个交涉过程极为冗长。如果仅仅以晋国整个邦国为诉求主体,提出鲁国应该将战利品和后续收益的一定比例纳贡给晋国,那么达成交易的效率应该高很多。但是由于六卿各自都有自己的诉求,而鲁国能够让渡的利益则十分有限,所以很长时间难以达成一致。
不过可能由于晋昭公年幼且生病,逐渐没有精力继续关注鲁国问题,且大权旁落在六卿之手,所以预计分配的协议以牺牲公室利益而补贴六卿以实现妥协。这也是子服回所谓“晋之公室其将遂卑矣”提法的主要来源。而鲁国估计并没有最终将郠归还给莒,而得以继续在东南方向的扩张与巩固。
此事件尽管最终勉强得以解决,但给鲁昭公的感情以极大伤害,因为鲁国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且昭公本人先后多次公开受辱,最终获利的却是季孙一派,此为其与季氏决裂埋下了又一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