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刷刷新闻,被一则新闻吸引了:
看到这个标题,觉得这位姑娘很牛,何来的勇气、魄力去做这么巨大的选择,所以度娘了一下这位姑娘——詹青云:
2008年全额奖学金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以本科全优毕业,经济学学士。
2013年再次以全额奖学金保送香港中文大学硕博连读。
2014年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夺取冠军,并获最佳辩手。
2015年以只差满分6分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贷款100万攻读法学博士。参加山东卫视综艺节目《精彩中国说》,获得节目总冠军。
2017年参加《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
2018年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并且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9月参加语言类网综《奇葩说第五季》。
2019年参加网综《奇葩说第六季》,并获得BBking称号。
2020年1月出任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招聘加油官。
游历过20多个国家,成立过支教团,做过记者,跟人合伙开过旅社……
胡啊咧咧!这完全就是“隔壁家的小孩”,但是细细看她的人生经历,她能取得这样子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因为她的父母是“隔壁家的父母。
詹青云出生在贵州一座县城里,她的母亲姓吴,是一名英语老师,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贵州山美水美,小县城宁静闭塞,詹青云就是野生长大着的孩子。一开始,她在老家的乡村小学读书,全校只有两个老师,操场上还放着同学牵来的牛。
可以说,20多年前,詹青云是个实实在在“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从小学到高中,她经历过6次转学,每到一所新学校,都是落后分子。有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说她是“笨猪”;有老师用歇后语骂她“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还有一位老师当着她的面告诉她妈妈:“这孩子将来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将有这种表现的孩子放在现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家庭里,除了打骂,那就是对这个孩子的“放弃”。
但是面对如此批评和质疑,詹青云的父母却从未苛责过她,相反的,他们始终给予了她足够的信任和鼓励。
每当詹青云苦恼自己的成绩时,妈妈总是在一边哈哈笑着,然后拍着胸脯告诉她:“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这句安慰,贯穿着詹青云整个漫长的求学生涯。如果说詹青云的妈妈对她一直实行的是“爱的鼓励”,那詹爸爸,就是詹青云一切天马行空的动力来源,玩的开心,是一向是“佛系养娃”的詹爸爸最大的宗旨。他还曾经安慰小青云说,你能考66也很好 ,“大家很开心,这数字也好”。曾经詹青云喜欢各种球类运动,詹爸爸就把客厅的沙发、茶几全部卖掉。至今客厅还空荡荡的,专门留着空间给爷俩疯玩。墙上的挂画也摘了个干净,满墙都是惨不忍睹的涂鸦,甚至还在那样闭塞的年代,想着法子,“骗”女儿陪他去出差,满中国的东奔西跑。县城不大,但少女詹青云的世界,却从来不小。也正是这种“非正常”育儿方式,才成就了如今饱读诗书,大气磅礴的詹青云。
其实,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但生活中有太多父母,用错了爱的方式。如今,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有的家长倾尽全力,吃苦受罪,牺牲自己,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爸爸妈妈这样辛苦,可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一定得出人头地,不能辜负我们这般养育你。”
有的家长,管教孩子很严格,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禁止,还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父母这样严格都是为了你好。你学习好,成绩好,才能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有好生活。”
还有的家长,无原则地迁就与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他们常说的是:“你要什么给什么,只是希望你一心一意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其他一切都不用你操心,这都是为了你好呀。”
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来教育孩子,或者人家做什么就做什么,请家教、忙补习、送出国,唯恐孩子落人一步,“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现实却是: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用错了方式,你的爱可能变成了孩子最大的受伤来源。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情商。
爱孩子,表面上人人都会,实际上却是个非常复杂不能生搬硬套的工程。天下父母有谁不是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的?只是不得其法而已,只是爱着爱着就忘了初衷而已。
如果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就给他独立、给他自由,让他掌控自己的命运,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给他多留点财产,都是最实在的爱。
天下父母以及未来的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