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为太极,双肾为两仪,气源在丹田(体、涡心),用在双肾(阴阳虚实也)。
阴阳之比例可大可小,以参半最佳,此易致中和。
八脉无形,在于练拳者之感觉,生理上则无,不可弄玄虚了。走八卦即阴阳交换,八脉即动,不必刻意去想。
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腧、阳腧、阴跷、阳跷。
任脉(胸、腹):百会至会阴,正面,阴面。
督脉(腰、背):百会至会阴,背面,阳面。
冲脉(前胸):耻骨至心口下二寸。
带脉(腰际):环腰如带。
阴腧(臂内侧):自肩沿大臂到大指外侧。
阳腧(臂外侧):自肩沿臂外侧到小指外侧。
阴跷(腿内侧):腿之内侧一线。
阳跷(腿外侧):腿之外侧一线。
附:阴维:胸肋两侧;阳维:背之两大筋。
大、小周天:
起源,中气(元气),此如锅炉之沸开。以呼吸(如风箱)推动此一气血,故呼吸当深沉悠长,此一中气为人之总枢纽,内劲由此而发。
小周天:静坐用此即可。中气自会阴起,沿督脉,上行百会,头微一低,下任脉,再回会阴。
大周天:小周天后,会阴上冲脉(不到心口,否则必伤),经带脉,分二路上阳维,左右沿阳腧,经指尖,自阴腧回,沿阴维下,会阴,阳跷,阴跷回。百会一松,全身皆松,意可上下行。
静,如打坐,以意念引导。动,如练拳,听其自然,不可意强行之,反而僵断不好。
阴阳不能自为阴阳,如果子为二仁之合,中间必有一点中心,此即“灵”。若无此一点灵,则一片混沌,不能起变化。
拳法多为相对,故用法、破法,恰为相反。如直来,横破。
拳式,愈简单古朴愈有效,此乃本能,后人不明祖师之创意而弄杂之。懂了就简单,不懂才深难。故拳式,应该是道理很深,含义深远,但招式方法很朴素。
有真功夫才能培养,要培养才有功夫。要之,要找东西喂之,养它大,替它除害,才能长大。
六阳六阴,一天之十二时辰。子至巳,为六阳,一阳发动起,练气之生机,求动;午至亥,为六阴,一阴发动起,练心性之静,求静。虽各有主,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事非二也。
二脑间有一最灵明之处,和会阴直接发生关系。如月照万物(五脏落位),生露滋养,想好的,气即升而助脑。
左右大脑中间,有一处灵明之处,和会阴直接发生关联,只要一想,下阳立即勃起,道家称之为“月窟”,意指如月照万物般,也照见五脏落位,有如月下生露滋养长大般,也一样滋养五脏。
上有月窟,一阴初生处;下有天根,为一阳初生处。
虚实,丹气与涌泉合,全身松透,则一足实、另一足即虚,身之其他部位皆松,可随意转折变换,二足互换,即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阴阳,外走、人打我抗、招架,均为阳面,为刚;化、虚,为阴面,为柔。
太极之理,每一招式必含阴阳二者。
中轴,在人身即为脊椎。以背为心,则可随意圆转运动。但是,丹气须托五内,避免使命门负荷太重,故须充足为要。
修身养性易,修真返性难。
太极一动即含阴阳,阴阳同时,化发、刚柔,相辅相成。来往反复,全是阴阳消长,只中心一点不变,即意入骨中之钢线般。
太极(圆)必有中(中心),中者,矛盾对立之统一,阴阳交合之点也。故气走中,手到拳心,足至涌泉,顶至百会,身至丹田,背至脊骨;阴阳、刚柔,或人身、拳脚,皆须有中为之定才行,不然即垮而散矣。
中为支撑点,也是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