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著名弹幕视频网站上一名G姓up主的一套深蹲视频,通过一番运作,成功销售了15万。他怎么做到的?现在为健身达人们剖析。
第一波操作:IP打造,聚集粉丝
这个道理很简单,操作也可以很多套路;但是也有很多瑜伽达人,健身达人,可能依托一些平台,例如抖音,B站,Keep等等,就按兴趣发发视频和照片,文章……已经坐拥至少几十万粉丝了;这篇主要是面向达人们的,这里就不多阐述了。
第二波操作:分享干货
跟发那些展示型和表现型的视频和图片不同;通过视频和文章,不时分享一些知识性的视频,动图等等;这也是第一波聚集粉丝的原因和方法之一;很多达人也已经做到了这一步。
第三波操作:KOL互推
一个人的粉丝毕竟有限;本文G性主角在B站的粉丝,只有不到3万;而他的另一位好朋友*fitness,除了分享健身干货,又很会聊天,还会分享生活好玩的片段……有着更多粉丝,显然不管有意无意,这位up主,更符合一个专业大IP打造的套路。G主角的视频课,最主要是好朋友*fitness推荐的。他拍摄剪辑了一个3分钟多的视频推介;这段视频包含了很重要几个因素,咱们在下面“引流”这一段展开说。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话说国人从小被教育要谦虚,一般来说人不太好说太多自己多牛;但是对于自己牛逼的好朋友,多一点溢美之词,也不过份是吧?
到这一步,部分达人还是达到了,不过一部分可能就是相聚时,才想起也要夸夸自己的好姐妹,好兄弟,或者也照个合影,但就没有系统性策划了。
第四波操作:系统打造干货
零散拍的短视频,虽然是干货,不足以成体系、或者能很好覆盖一个专题;面向镜头,拍几个小时,几天,剪辑出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画面和声音效果还算不错的视频课程,这就不是一位单打独斗的达人容易办到的了;这需要自己的干货足够系统,有镜头感,有毅力,自己或者朋友或者有机构能够帮助拍摄剪辑……大部分达人就止步于此了;拉个群打卡,卖不知名品牌健身装(反正身材好穿什么都好看),束腰……还有蛋白粉,促睾等等补剂;现在电商配套服务早就很完备了。
不过大部分粉丝不会买单;道理很简单,他/她欣赏你的身材,或者也希望拥有这样的好身材,但大部分人基本清楚你应该也不是靠吃这些补剂就变成这样身材的,最多是个次要的辅助作用(你自己也心知肚明啊,甚至自己还不一定吃呢)……你还没带他/她好好练呢,怎么会开始吃这些辅助性的补剂?部分达人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轰炸粉丝,可能人家已经屏蔽了你的朋友圈,引流过来微信的粉丝被自己糟蹋了哇!这里给个数字,朋友圈代言或者微商的产品广告,每天不要超过两条,记住啦?
回到主角G,这里的选材也很重要,网上各种健身视频已经很多了,谁会单独为你的视频买单呢?所以选材的定位很重要,目标指向人群,定价,宣传方也很重要;简单概括如下:
(1) 选择深蹲,有点冷门,但是却避免了淹没在大量同质化的翘臀,练胸,减脂……等内容里;
(2) 深蹲的重要性和难度,是有一定健身基础的人才明白的;之前一部分零星干货,也多少教育了这个市场;这套教程的目标人群,就指向了中度以上的健身人群;这部分人,愿意为了干货知识买单的比例很高;
(3) “极致”,“全面”, “完整体系”;“不敢说是最专业的”,毕竟大牛还很多,稍微谦虚了一些;但是,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全面的深蹲视频”;
(4) 定价;99元;在B站3分钟引流视频宣布这个价格之前,又强调了“花时一周,剪辑一周”,“定得太低就太low了”,“主要健身人群时年轻人,收入不是太高…定得太高承担不起”;最后宣布99元38个视频及其链接,并有两轮福利,把裂变也带出来了。最终一周内有1500多人买单,收入超过10万。
第五波操作:变现平台投放
若要变现,就得要变现平台,B站,抖音等流量平台,虽然也提供了直播,打赏等功能,但毕竟不是一个知识变现平台,无论从功能,调性,用户使用习惯……都不符合知识变现所需,知识变现效果很差。若要变现,必须得要把粉丝导向变现平台。
目前健身达人可以选择的变现平台大概分成几类:
(1) 自建平台;可以键微信公众号,再基于视频播放和付费的SaaS平台建立;例如有赞、短书;这类平台主要面向机构或者有团队有帮手,有较多时间操作电脑和手机的人群,需要一定开发或者配置;按不同服务买不同的年套餐形式,或者按播放流量收费,也有分成的;这种平台的好处是门槛低,“任何人”都可开课;引流过来不会流失到别处;平台可以完全在后台支持每个内容主的课程售卖、分享奖励、播放等。但是不足也是平台本身不能给达人带来流量;另外操作上也是需要一定IT和互联网知识;
(2) 跨领域的知识变现平台;例如千聊,荔枝课堂,喜马拉雅;这类平台向C端用户展现从金融到财务,从国学到英语,从职场到爱美……的视频和音频课程;健身课程在里面是其中一个比较小众的类别。他的好处是本身也可带来一定流量,也有比较完备的购买和播放功能,可以自助开课;不足是它是一个泛平台,难以聚合精准流量,也很难形成社交,同时平台对分成的比例要求比较高;
(3) 类似第(2)类而专注于运动类,包括健身、瑜伽,例如芊泓健身这类刚刚出现的平台;跟现在很多App,例如Keep,最大不同是它属于UGC,即可以供达人自主开课,同时平台本身像个专业市场,可以逐渐聚集精准人气;这类刚刚出现,未来流量红利还可挖掘,同时因为新平台,它的分成比例会低一些。
目前大量运动健身App,专注于运动类,包括健身、瑜伽和跑步,例如Keep,人马君等等;它的好处是平台本身就有精准流量,咱们很多达人就是Keep上的达人。但是它主推平台自己为主导制作的课程,更偏向属于PGC平台,而不是达人自己可以比较自由策划创作而变现的的UGC平台;严格说这种不应该我们这里说的知识变现平台。
本文的主人公,选择的是第(1)种,把B站有意向用户引向自己的平台;从互联网运营商看,它如果做到全平台,或者平台首发,再覆盖第(2)类,特别是第(3)品类。
第六波操作:引流
变现平台选择好了并做了投放,现在该做引流了。
还是另一位大KOL *fitness出手,拍摄剪辑了一段3分钟的引流视频。这段视频保持他一贯作风:语速很快,权威自信,还搞搞笑,自嘲一下,让人轻松接受;通篇给人感觉还是分享干货,并且是发福利,而不像是做推广。
短短3分多钟视频包含的信息和传递逻辑如下:
(1) 突出课程定位,“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全面的深蹲视频”;
(2) 讲述讲师的牛;“看他一个视频就好了,就一个”,前面第二波的操作就是基础了;
(3) 讲拍摄和剪辑花掉的精力不菲;强调了“花时一周,剪辑一周”;为宣布定价做铺垫;
(4) 宣布定价;定得太低就太low了”,“主要健身人群时年轻人,收入不是太高…定得太高承担不起”;最后宣布99元38个视频;
(5) 带出链接,并有两轮福利,顺势引流。
第七波操作:裂变
因为主角的团队还有自己的公众号,双向引流,一股引到了自己公众号,公众号里也有课程的介绍,素材就用前面的文字、图片和视频,重新编排就好了,然后二维码引流到到变现平台后,完成购买。同时,变现平台提供分享赚0.99的裂变功能。或者是奖励太低,另外两轮干货没看到(可能是活动结束看不到了)。这个案例的裂变效果一般。但是最终有1540个人以99元购买课程。
裂变的方法有很多,本案例主角因为精力和团队专注等原因,没有过多采用。否则可能效果更好。
关键词:干货 帮手 方法 执行
作者:爱健身的CEO,不专业的健身人士,专业的互联网从业老兵;认为互联网不是来颠覆健身届的,而是应该来帮助健身届的。